目前分類:陸、品茗記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紫芽山茶老欉.jpg    

紫芽山茶之旅

日前在世貿有機產品博覽會場,被一株有著紅色新芽的茶苗吸引,試飲之後覺其滋味豐富多變,因為原生植物的主根深紥土壤,吸收地水火風之菁華而生,再加上有機栽培的管理方式,即使是夏茶(未知是雨前還是雨後採收),仍然令這一杯清淺紅韻與其他魚池紅茶如18號和紅玉等,大不相同。

茶質好壞在土壤,關係著栽培的方式,最終的關鍵還是在人,商人與茶人。王大哥(證程)秉持著過去喝遍世界好茶的認知,堅持有機栽培的方式,製作出自己也喜歡的茶質。成功的男人背後通常有個偉大的女人,我說;不料他卻答言:其實當太太才是雄大的阻礙(@@怎麼講話這麼直白)。但最終,茶葉泡出來的好水自己會說話,成功說服了另一伴、比賽評審和消費者大眾。

 

紫芽山茶01.jpg 紫芽山茶02.jpg

 

記得世貿展的最後一日,我在別的攤位間遊走,突覺有人拍我肩膀,問我何時回去?說有私藏不賣的茶邀我共賞,於是當我放假回鄉,總會想起他的問話,然後便帶著好奇心冒雨前去拜訪這位不像商人的茶業老闆。

臺灣墨玉茶盤上熱沖的第一壺是「木柵鐵觀音」(60年),帶有層次感的蔘藥清香,似有一層輕柔薄香飄逸在醇厚的主味之上。使我背脊發熱出汗,這就是老茶的滋味嗎?沒有再焙過火、保存良好的「真正」老茶!原本陌生的鐵觀音,就在我舌尖徐徐綻放祂的清韻。我所能做的,只有記住這味道來認識祂,這是一杯教人感動的茶。

蜜香老欉山茶.jpg   墨玉茶席.jpg

 

第二壺,是99年的紫芽山茶(小綠葉單叮咬過的涎仔茶),產量稀少,曾有一年才收穫約2斤(1.2公斤有一種與普通東方美人茶所不同的帶蜜花果香,很乾淨、很舒服的水沙連氣息。啊,我詞窮了,因為鼻舌身識還停留在剛才鐵觀音的意味裡。

我載你上茶山去看看吧!這地方叫做鹿篙。冒雨前去應該很有意思,拜訪傳說中主根深入土壤達160公分的紫芽山茶,園區內諸多百年老欉的樹幹彎曲而粗壯,大葉種喬木,可能跟普洱茶種相仿。由於是實生苗,每一棵植株的性狀或有差異,包括咀嚼鮮葉的味道也有明顯不同。有的水蜜桃花果香,有的說不出是什麼的醇苦清淬,唯相同的是苦而不澀,融合唾液之時就化開了,所以可以說:提神醒腦最是山茶!上山時嚐苦,下山時開始回甘,久久不散……。

 

臺灣山茶文獻02.jpg  臺灣山茶文獻01.jpg

關於臺灣山茶於歷史文獻迭有記載:

1697年《諸羅縣志》(清康熙56年):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卻能消暑脹…。

1723年黃叔曔《台海使搓錄》(清雍正元年):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雲霧濛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效,每年通事(漢人)於各番議明入山焙製…,稱之為水沙連茶。

1765年朱筠園《小琉球漫志》(清乾隆30年):凡客福州會城者,會城人即討水沙連茶,以能療赤、白痢如神也。

回到300年後茶盤席間,續飲涼了的茶水,冷冽如玉可.以.清.心.也。原茶菁的藥性偏寒,製成綠茶的雅性滋味令我想起了「白牡丹」(茶),更有製成全醱酵的紅茶,溫和潤腸降燥,特別是現在喝到的99年「涎仔茶」(蜜香老欉),茶氣輕衝腦門,敲開了雨天昏濛的思路,胸前一片清明。

 

 

那麼,這茶有賣嗎?沒有,為什麼?王師兄說,私房老茶喝一斤少一斤,只能純粹分享,當作未來飲用的茶樣標準,只跟懂茶(或喝得出來)的人分享,他們喝18號仔就好。可是個人覺得自己還不懂茶,民間好友專家們也大都知道我不懂,但是我願意保持誠懇傾聽,然後在彼此會心的一刻,牆上私房的錫罐開始鬆動而慢慢開啟,這樣喝,人家就懂了。

 

單欉山茶.jpg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玫瑰特寫.JPG       茅岩莓壺嘴.JPG

§茅岩莓飲品初試

一、外觀(賞茶):成品表面覆有一層「植物蛋白霜」

二、用量:35

三、水溫:沸水或降溫泡飲

玫瑰加茅岩莓.JPG  和田玫瑰.JPG

四、方式:

  1. 快沖快倒(68秒),第4泡可以浸泡(建議2030秒),混合在一杯飲用或分別飲用體會不同泡之間的口感變化。大約能回沖四泡。
  2. 保溫杯悶。這種方式,比較建議降溫(攝氏98度左右),可回沖一兩次當天喝完。
  3. 有建議添加有機玫瑰3朵(或其他具香味的香草)能改善入口時青澀的感覺。

  茅岩莓茶席.JPG

 

五、口感:

茶湯黃綠色,幾乎是不醱酵或輕發酵的茶品。

入口覺得有種不會割口的澀味,立即轉為甜味,後韻微甘。如果沖泡的濃淡適宜,還算是好喝的特殊飲料。

 

六、商品所聲稱的成份:

17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

黃酮含量高達6%以上(部分資料聲稱能達到9%

對上呼吸道有91%的臨床效用。

於人體有多方面心、血管、泌尿系統等的效益。

茶渣的浸泡液,外用具有收歛消炎的作用。

 

七、茶渣:

藤本嫰葉,我的這包「雨前」等級的每泡有6支馬蹄腳。聽說「明前」級的植物蛋白霜更多些。

 茅岩莓壺001.JPG  茅岩莓馬蹄.jpg  

思考與討論----

  1. 具有消炎作用的飲片,通常對人體比較刺激,必須進一步了解藥性歸經來決定茶品的定位。是否適合大量或長期飲用,或在什麼狀況能大量飲用。
  2. 馬蹄腳含量偏多。雖然是為春芽萌發的表徵之一,但在清明後的雨季前採收,植物生長快速,採摘時應不太容易像明前的嫰芽那麼容易因不慎連同馬蹄扯下(亦不利植物後續生長),馬蹄不僅會影響有木纖維的口感,或許也增加了生物鹼濃度(還不確定,有待進一步釐清)。
  3. 馬蹄是嫰葉連接木質枝幹連接的部位(如上圖),具有木質纖維,能增加產品的重量,以5克含有6支為例。假設馬蹄的重量為0.1克,每包250克六百元之中有30克馬蹄,折合新台幣為72元。
  4. 據聞2014年即將漲價16.67%,幅度偏高。顯示大陸官方平抑物價的政策的執行是比較消極的。
  5. 向賣家反應我的思考,他認為我的論述有誤,理由是茅岩莓不是「茶」。可我仍然覺得茅岩莓與茶葉仍有相同之處,即為兩者皆為植物,經過採摘製作乾燥等工序,飲用的方式亦同係植物的浸泡液。該商品名稱是「茅岩莓茶」者是。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渠江薄片普款20122010

20l4
32627
試飲渠江薄片20122010普款


壹、煮茶法:
1.
350400毫升,置入紫砂洋桶壼中,文火慢煮(炭型電熱器火力約200W)
2.
即將沸騰之前(開始冒泡),投入薄片。
3.
當水滾開後計時2040(另有一說90),全數倒出另一容器(壺、杯)裡飲用。

 

  渠江薄片普款2012.jpg 


貳、飲用經驗:

一、
1.
口感初時溫順,可加崑崙山雪菊3朵調味(加強保健效果)
2.
氣味有獨特的屬中調性的芳香,杯底留香明顯,溫柔散
3.
觀察茶渣,細碎熟黑茶底裡間有青綠且相對完整的葉子約4050%。此現象應與製程或發酵的狀態(比方說部分厭氧狀態和冷渥堆的方式)有關。熟葉之外的青葉部分,正可提供給麴菌日後繼續熟成轉化的空間,尚待進一步的了解。
*
喝下數分鐘後稍感覺到茶湯在胃部的青澀,也許這就是它被建議在飯後半小時服用的原因之一。

4.又大概因感冒的緣故,飲用時有感腸胃蠕動;飲用後覺鼻腔通暢,胸腔舒爽感。持續約2~3小時。這只是個人式的首次體驗。
5.
相較於金幣款,香氣的細緻度與持續時間皆差距數倍之多!

 

二、年份口感比較

1.相差兩年的普款(2012 vs.2010)即有明顯差別。前者還有明顯青澀感,可用鍛泥壺裝茶減少刺激;後者飲用入口時,以為滋味變清淡了,其實不然。味道變得細緻許多,需要靜心才能體會這更均勻的氣息。甚至不必添加雪菊(也有調味作用),已經算溫和許多了,口腔流轉類似冰糖般的微甜香味,所謂的好喝程度,提升一倍以上。

2.身體的反應區域,主要分布在頭部和胸腔──孔竅通暢,也許是微血管擴張的效應,年份愈久氣韻愈柔長(金幣則為更細緻綿長)。可觀察三、五年不同「階段」的茶味變化。不過由於茶質有別,普款陳放愈久,並不會變成金幣款。

*如果要喝級別更高層次的茶,我自己要切記的是,不能以是否有明顯香氣和喉韻(滋味濃度)為標準,應以靜心為要件,去體會和理解茶葉、茶園,人與我,天地之間的關係。

 

 

參、紫砂壺煮茶過程:發現氣味變化

1.煮水在開始冒氣泡時置入茶餅,隨著水溫逐漸上升,壺內屬於渠江薄片獨特的氣味發散,水沸騰之後多少秒,便降下來了。

2.所以,建議在水沸騰之後2040秒內移除火源,全數倒出趁熱飲用。

3.但是紫砂壺不透明,看不到裡面沸騰翻滾的狀態,開蓋察看唯恐香氣逸失,是故可以累積個人經驗,依不同茶具和熱源(酒精燈或炭熱器、發熱板等)找出沸騰之間,在壺蓋密合的情況下數秒。從開始冒氣泡投入茶幣後,大約90秒即可將茶倒出裝杯(壺)。

 

但不知上述經驗,對各位讀者朋友們來說,是否覺得有趣呢?歡迎大家將自身經驗交流。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款茶,是二十幾年沒見的老同學所贈,他上回說喝不習慣的對岸茶,又聽說我喝什麼茶都能接受,於是把朋友送他的「竹葉青」(綠茶)轉送予我,客氣地再附贈一包他自己喝習慣的臺灣梨山茶。

 

 竹葉青002.jpg

 

顧名思議是很「青」的綠茶,乍看像是毛峰。

茶香特色:

1.帶有花果香、

2.飲用時,熟豆香,濃而無明顯澀味,回韻卻是清淡的微微的甜香。

3.杯底有葵瓜子味,冷香是淡淡花香。

茶湯綠黃,在第3泡過後,香氣驟降,喉韻的回甘仍存。

 

如果濃飲,雖然胃部並未感到立即性的不適,但也不算溫和。如果是空腹或老人飲用恐覺些許負擔。

這回的飲用經驗讓我發現一種品聞茶香的方式:

亦即有別於慣常在茶杯聞香,其實也可以品聞「壺香」,特別在獨自品茗的時候尤是。

也許是紫砂壺的「雙氣孔」結構,讓香氣隨壺身蒸散的水煙輕揚,你也可以逕聞壼蓋中央的開孔,比較兩者的不同。然後再繼續體會保留在壺裡面別次水體的滋味。

 竹葉青001.jpg

每每飲用,我會練習保持一種覺察的狀態,這樣喝茶可以彌補一些茶質的缺失。

在自己喜歡和習慣與否之前,嘗試從各種已嚐未嚐的豐富滋味裡,體認茶葉產地的風土民情,當地一定也有喜愛這種滋味的人們,閉上眼睛去遙想他們的生活。

但我並不迷失,回到品茗時刻,就好像第一次喝茶般沸騰之後的寂靜喜悅。低首盤足時手稍輕碰觸,壺身的綠標就掉落了!

 

試過冷泡法,冰箱靜置一夜並沒有比較好喝,可能適合以熱水沖泡,清淡方式間隔飲之,應有職場上的早晨清新感!

它就像生活中的背景音樂,偶有花果香、熟豆香、乾燥竹葉香與微甘滋味交替而成,既是獨特風格又是親和的曲目組合成的「竹葉青專輯」,又像是休憩的去處,行進在海拔六八百公尺的山居歲月。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出江壺」的準備工作(四步驟)

茶壺放在櫃子裡,多年未曾使用,內部非常乾燥。如果貿然淋澆滾燙開水,容易因熱脹冷縮比太劇烈(冬季尤然),可能發生壺體開裂的情形,一把好壺有了暇疵,雖然可以透過修復的方式補救,未免在心中留有遺憾。

  此時可以事先以溫壺的四個步驟避免上述情形發生──

1.將茶壺置入半壺冷水,再注入滾熱開水加至滿壺。

      P1010125.JPG   

2.蓋上壺蓋,靜置20秒;

      P1010131.JPG

3.之後將壺蓋取下,以壺內的水澆淋(尤其是加強外部,使溫度均勻分布)約半壺的水量;

  P1010128.JPG  P1010129.JPG 

4.再注入熱開水至滿壺,靜置20秒,再澆淋壺蓋,如是重覆4次。

完成了溫壺的程序。

P1010139.JPG

但不知,如果只用冷水浸泡半天或一天,是否也能讓壺體均勻吸水,避免在沖泡的時候開裂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冷水無法讓壺體均勻吸水。

例如我們觀察使用真正的宜興陶土製成的壺(坊間很多膺品),當熱水沖泡滿壺靜置時,整個壺身外部的顏色產生明顯變化,好像通體吸飽了水份般的潤澤感(尤其是手工壺更明顯),如果單單使用冷水,不會有這種現象。

   泡茶一段時間,茶壺內外呈現顏色一致的飽水Q潤時,即便用牙膏刷洗也去不掉的自然光澤,這把壺就已經是養成了!

   此時,行家通常就不再拿來泡茶了,因為泡茶的過程仍然具有風險,不慎失手,那時又是一種……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的過失,所產生的憾事了。

   如何將心安住在言談舉止的恒定之中?此時思考,發展茶道,就有其必要了。

 P1010144.JPG P1010140.JPG  P1010124.JPG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87708864520.jpg 

週六晚與師兄姊試茶。
是何兄那邊的嗎?
不是,那時候還沒認識他喔…
某農曆年園遊會在禪寺外,華冠公司義賣的"選庄普洱茶"(女兒茶), 其餘資料已不記得了。


全是芽尖狀的散茶,師兄賞茶時說有魚肚味,沖泡出來的茶湯呈現透亮的琥珀色,明顯的涼氣貫穿全場,舌尖周邊回有微甘後轉甜。
普洱特有的氣味,總是存在,每一泡之間的滋味並無明顯轉弱的趨勢,依然保持一定的呈色度令人感到驚艷,似乎是好茶質的表現。
等到會意過來想拍照時,已經大約是第5泡了(如照片), 一直喝到11~12泡才結束品茗之旅。

1387553145660.jpg


其間,因為有機麥芽的取用過程,師兄女兒的頭髮被麥芽粘住了,我們把莊嚴的靜心室搞得像盤絲洞,三人對以笑語,彌漫了整個空間,從我眼底滿溢出淚珠,照見自己,在這值得珍惜的一刻。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85217617197.jpg  1385288797124.jpg      茶葉馬蹄腳.jpg

 

試茶體驗──2013年「冰島」茶餅

茶餅乾嗅淡香獨特,觀葉有白毫。據聞茶青以褐黑色之黑條白芽為最,按傳統工藝製法,即便是春茶在殺青後,若發    酵不足八小時或者堆放厚度不夠,則呈現出不太明顯的黃條白芽的品相。

以瓷器蓋杯山泉水攝氏97度(emsa保溫瓶的溫度逐漸下降)沖泡40秒,茶湯琥珀金黃色。

*念珠為計時器取代碼錶和沙漏。俾使身心合一,成為我自己的茶道。

 

第一泡:

入口不澀,茶香清清淡淡,杯底留有舒緩餘香,香氣柔和而不顯揚。

隱約持續地在兩胛輕輕回甘,似有若無,未雨潤生。

註:若是頂級冰島茶,回甘的速度應該在3-10秒之內出現。


第二泡:

喉部微微苦而甘,澀度極低,幾無。

杯蓋留有風骨型冷香。

 

第三泡:50秒

口腔中段涼氣,甘味持續保存在喉部與舌的上顎空間,緩而悠靜的流動沒有特定的方向。

生津。

一切進行盡皆緩慢,杯底冷卻過程中有冰糖香。

 

第四泡:回到40秒

碗蓋餘香開始減弱,茶葉體原香仍存。

在舌頭前端區域(含舌緣與舌下)持續細水生津。

回甘度仍維持一定水平,無明顯減弱的趨勢。

 1385217536287.jpg   1385213786204.jpg    1385213812530.jpg  1385213799723.jpg

第五泡:

入口時茶味較先前幾泡稍淡了,開始感覺有股較明顯的冷香,而且這冷香從一開始就有了,此時更被查覺出來。冷香可能是在茶湯冷卻過程中,嗅覺與味覺等(五蘊)的交互作用產生的,這特色可說是它貫穿席間的整體意境。

回甘的濃烈度轉淡,但仍持續進行著。

碗蓋餘香轉為不明顯的花香調。感覺整體的香調以不明顯的花果型為主。

 

第六泡:3分鐘

碗蓋餘香很淡了,茶湯至此仍然不澀。濃度雖已降低,回甘度卻幾乎未曾稍減,有一種又喚醒前幾泡的微苦而甘之覺受。飲湯入肚後,呼氣時鼻腔與口腔相連的空間裡,冷涼感的冰糖香在此刻又出現了。

 

第七泡:不計時間

碗蓋無明顯香氣。

入口的氣息,逐漸回到比較像是一般的青餅了。

惟飲下之後,回甘又再度被複習而顯露出來。

 

第八泡:不計時,約十五分鐘

茶湯顏色仍然明顯,像第一泡。

碗蓋的茶香已經非常弱了,冰糖氣息還在。

入口不澀,是如此青餅之中相對不傷胃的。

杯底留存的微微冷香,隨鼻嗅入的方式,品味這氣息的茶,一飲而盡。

  1385257936600.jpg               1385257686052.jpg

第九泡:浸泡至隔天……,約9小時。

茶湯顏色甚至比第一泡來得深,湯色黃亮,沒有衰退的跡象。入口澀度極低。

碗蓋幾乎無香味,茶體本身還留有清涼的冰糖氣息。

茶水較前八泡苦。已經開始有發酵初始的味道了,發酵味退去之後,苦轉為甘味,持續的強度明顯減弱,口腔中留有在舌中段區域「澀而不厲」與回甘味交相表顯,以及口腔後端的微涼氣息。

泡飲結束後,觀其茶渣,一心二葉,葉底柔軟。

很耐泡。

*此時體會著導演李安在評審金馬獎影片時所言,建議委員們以自己喜歡為依據,而非用「應該」當標準。從這過程,明白內心喜好的形成軌跡,那麼隨時可以回到原初品嚐每一杯茶的真滋味。

 

※整體意象,猶似閱讀品味一部情節並無明顯迭宕起伏的《湖濱散記》,走的是內心戲不事張揚,其情景為:正在剛要融化的雪水緩慢地流淌,留有清澄澹泊之餘韻。

 

1385219961895.jpg    雙江晨霧.jpg  

*冰島茶原產地,雙江縣的晨霧風景。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31027_102804_0.jpg IMG_20131027_102825_0.jpgIMG_20131027_110119_0.jpg

  圍爐茶席。一改由茶師泡茶給賓客喝的習慣,由賓客朋友們每人一席,各自沖泡一種茶葉,當自認為好喝時,方能自信地分享給左右鄰人。原本是茶師的主位,空無泡茶用具,僅有長型托盤和個人用杯。,茶師猶如家長,首先示範泡茶的方法,後由各自子茶席的孩子實地操作,所完成的作品(茶)殊席同歸於中央。家長於過程中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例如接受諮詢、指導和傳遞物品等等。
  我選用的是陳放30年的老茶(烏龍), 賞茶氣息微酸,第一泡的茶水,人稱具醃梅味,後韻甘醇。再來的幾泡微酸的氣息消失了,自有層次感的滋味在舌間推演,娓娓道出他的來歷。
  席間仍然喝到其他人泡的有烏龍春茶、小葉種烏龍做成的有機紅茶,皆別有一番滋味。高山茶沒喝到,因為是位外國黑妞泡的,中文還不太靈光,聽不懂我的乞茶語言。

   IMG_20131027_110518_0.jpg     1381645100034.jpg
  

  而緊鄰隔壁的陌生小妹泡的是金萱,過程中一直猛拍照和外面介入進來聊天的人(應該是她的父親)說笑,禮貌地向她要了三次茶喝,都沒下文,忍不住提醒她對我的忽略,亦未感抱歉神色,只輕略地一笑也許是為了掩飾內心尷尬,卻又繼續自顧她在茶席範圍外的交談。
  不過,我算是也喝到了她這味金正是狀況外的喧鬧了。
  這何嘗不是老天的安排?

  因為這經驗我也才明白,稍後在大觀人文茶道工作人員所解說的,茶師必須以合宜的態度掌控場面的意思。但是人各異志,如何能將不同心性的,特別是陌生人統合在茶席的氛圍境界之中呢?考驗著茶師日漸功深的影響力。
  圍爐茶席結合中、日、韓各國的特點,比較適合熟悉彼此的三五好友相聚時刻所選擇的型式。          

    IMG_20131027_111332_0.jpg 

  隔壁鄰席的大觀人文的茶道如何?在陳老師的精心布置裡,從余光中先生的詩句起始,呈現一種"靜、緩、觀、品"的茶事哲思。今年的主題是「顏色」,在五節芒的秋色裡砌茶,飲水。
  第二場茶席,我喝到的是正欉鐵觀音,此茶濃郁、沈穩、素有天真味聖妙香之美譽。茶語:凡事細品"斟酌"必有雨過天青之豁達。
  陳老師說,就像是牆上這首描寫鷺鷥的詩意,每個人看到的其實都是自己的心境。

  哲人說存在,學人說實在,修士說實相,俗人說要照相;茶席是布置、茶事是關係、茶人是當下的運用專注。

  喝茶的念想盡在唇齒方寸之間,又何須我多言呢?

  來,請喝茶。正欉原味,只低頭一啜清淺,就破了諸般幻境。

  

IMG_20131027_111344_0.jpgIMG_20131027_111403_0.jpg IMG_20131027_112230_0.jpg 

文章標籤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