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感而發的內容,顯得語重心長。


  家中長輩年老生病為了申請外勞看護工的事,必須開家庭會議協調相關事宜。但兄弟的反應,不禁讓我想知道,到底是怎麼了?他怎麼會這樣想、卻那樣做呢?相同的語句,彼此之間的解讀歧異竟如此之大。


  回溯家庭教育的背景,影響人的一生甚鉅,父母過世得早,在人生重要時刻也無法為子女作主,家中尚有最高輩份的家長,他多年的態度,例如是否溺愛特定人、是否平等對待每個人……諸多因素,幾乎決定了未來事情的發展方向。君不見當今臺灣家庭,父子兄弟姊妹之間離心離德的情況,時有所聞。


 


  如果無法從家長這最有效而直接的高度去避免和解決家庭的問題,那麼子孫之間,要如何靠彼此的協調來尋求平衡呢?如果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應當如何善於自處?這時,若加進媳婦的想法,又會是怎樣複雜的局面!


  有很多家庭,其實內心有很多誤解,都是自己的個性習慣織苦難的故事而來的;一味地怪罪別人,是來自內心長不大的小孩,自私卻不自知地放肆過度自由的言行,像個刺蝟一樣動不動就對誰不滿,或是老是找凶手、抱持著受害者的心態,老是怨尤別人碰觸了他的傷口。


  家庭問題,還需要坦然面對(自己和至親心中其實也有邪惡面向)的勇氣,首先必須承認問題的存在,才會有轉機,否則只能維持表面的和諧,繼續度過無聊的人生。但在問題攤開之後,還需有相互尊重的成熟態度,家庭成員擁有身心成熟的要件,才能吸納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透過溝通協調,儘量去滿足多方的需求,解除他(她)各自心中的不安。


  切忌企圖改變他人的觀念和想法.這樣會沒完沒了,終究進入負面情緒的死胡同,仔細聽聽他講出來的言語,用傷害對方的方式,卻同時像是正在乞求別人憐憫。這種離題式的爭吵,虛耗了自己的精神和彼此的感情。意氣用事的結果,不僅擴大了問題的嚴重性,破壞力將無以回復,只被隱藏在心裡,為下一次再度發生的爭端埋下伏筆。


  或許你會問,此時又當如何?我對自己的建議是,走出不斷詢問「為什麼」或是「找凶手」的情境,改問「是什麼?」我不一定要知道久遠以前的答案,但是我需要解決眼前的疑惑。


 


  我們的內在有太多考量了!總是希望能面面俱到,但這種想法往往也是無法處理周延的原因。不如回歸念頭和舉措的「事實狀態」,用光明的胸懷來面對陰暗的行為,以練習不帶價值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的態度,才能直指人心幽暗的角落。山重水複疑無解,放下纏腳的草續前行,風向谷裡吹,柳還暗,荊棘已開出花朵。


 



 


  最後我在LINE上用淺白的話告訴兄弟:


 


等你自己回復平靜,睡前再看看上面的對話吧。


我也希望你比我快樂。


我現在感到滿足。你說你能比我更快樂是好事。


只是你現在,要學會觀看自己。


說話與行事,就像是開車一樣,同時要在意路上所有人的動線。因為我們不是只有自己在走,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快樂是打從內心快樂起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