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


發源於中央山脈,西流入海,把彰化、雲林畫為兩地,


二水,就在彰雲交界處,這裡是濁水溪的下游。


盛產優良的硯石,


石質溫潤,色澤迥異,有墨黑、灰褐、靛青、黛綠、棗紅諸種,


內涵精緻,光澤細膩,不染砂塵,適合作硯。


其特質易於發墨、不損毫端,且貯水不乾,嚴寒不凍,洗淨便易,為硯中之翹楚。





 


學長購得這只「螺溪石硯」,


我猜螺溪,應是閩南語取普通話的濁水溪之諧音,


質地溫潤,造形典雅,內含金砂,高尚大方!



 



*平價的硯台,購得之時還可以請老闆娘刻字。


 


老闆娘說,撿硯石,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一樣,來來回回走同樣的路,石頭原本就在那裡,但你就是看不到,或者別人尋不到的好石,就在你決定結束行程離開前的最後一瞥--


有一種因緣牽引著你和它的默默相遇。


直覺會告訴你,就是它!


但有時也會因為猶豫,遠望著深埋石堆的縫隙,產生也許、應該、可能……的念頭,而錯過了。


原來,磨一方好硯的優品之前,起因於一場奇遇。


 


她的拾石經過,令我想到一首詩,那是兩個好朋友有關「三生石」的動人故事。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長存。


 


我對後兩句特別有感,每個人生生世世輪迴不已,儘管身體各殊,而真誠的性情相近,於是覺得相識相知在時空的機會之中顯得難能可貴。


如果是現代人,相當於那首《重相逢》歌曲裡的情節。


所講述的,無非是告訴我們謹記人世多變化,當要珍惜當下的緣份。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王陽明先生與黃庭堅先生之間,


黃庭堅悟前生今世,感慨萬端: 「似僧有髮,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開門原是閉門人王陽明嘗游僧寺,見一室封鎖甚密,欲開視之,寺僧不可,


云:“中有入定僧,閉門五十年矣。”陽明固開視之,見龕中坐一僧,儼然如生,貌酷肖己,


先生曰:「此豈吾之前見乎?」既而,見壁間一詩云:「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先生悵然久之,建塔以瘞而去。


 


註:


典出自於袁郊所著的《甘澤謠》一書,


袁郊,字之乾(一說字之儀)。蔡州朗山(金河南省確山線)人。


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唐懿宗至唐昭宗時的人。曾任祠部郎中、虢州刺史、翰林學士。

袁郊除了是位詩人,還著有傳奇集《甘澤謠》一卷及《二儀實錄衣服名義圖》、《服飾變古錄》等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