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柏的果實,看似個自獨立,其實相互關連。(2012年春天攝於南投.奧萬大)



 


  昨天與朋友聊談,得知他感冒的消息,眾所咸知即使看了醫生,仍然需要多喝水、多休息,這是一般人都知曉(耳熟能詳)的常識,然而表面的知,和真正的知尚有一段距離,真知的人必定如是實行,親身經歷,累積經驗,涵養智慧,可謂「知道」(有能力和方法,指引正確的途徑者)。這回電話那頭的朋友,聽聞他在當天便實行了多休息的醫囑,十點鐘便上床睡覺去了,實踐者總是讓彼此的談話有了意義。閣下的優點值得讓在下效法學習。


常看到長輩生病時的痛苦模樣,於心不忍,叮囑他要多喝水、休息,不要亂吃成藥,平日生活飲食宜清淡、常運動(治本之法)……云云,言者關心,卻聽之渺渺,久而久之晚輩就懶得說了。就連醫師也對此事產生職業的倦怠感,那日同長輩去看診,我跟醫師講說長輩把治痛單視為萬靈藥,希望他能以專業的形象告誡病人,影響習慣亂服成藥的人,但醫師卻馬上搖頭表示說了也沒用,他們不會聽……。其實,我對醫師有些失望,本於職責對病人的健康有益的任何措施,包括醫囑,都應不厭其煩地予以顧念,不必預設所作的努力是否有好的結果。


……心想說了也沒用,聽的人也覺得心煩,為了避免語意發出去沒有盡頭而產生的惆悵感,漸漸形成人際疏離的行為模式。到後來長輩反過來抱怨,怎麼人生病了都沒來關心一下。脾氣變得古怪,讓年輕人難以靠近,親子關係進入一種負向的循環。


若有人,在他人關心時能隨順其語意,節制原來的慣習,實踐回歸正向的生活方式,將皆大歡喜也(喜樂之心即是良藥典出《聖經》)。由此案例或許能發現──從語意到意義之間,似乎是用「接收」、「反省」、「改變」與「實踐」等要件將兩者切實連結而能成就,教彼此的生活朝向更健康、快樂的方向前進(平安)。換言之,當別人關心我時(以感冒的醫囑觀之),如果我暫時不願或不能改變,也要儘量用言語、態度、行為…讓對方知道我接收到了他的關懷,譬如承認自己做不到的和善態度,贊同他的說法等等,讓那端發出的語意有所回饋,維持著和諧的語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令兩者都能心安。


是故人的慣性想法和反應態度,往往左右了語意的發展方向。君子的中庸之道,筆者淺見認為表現在:以理性的思惟坦然面對真理,當有人提醒自己時,願意反省、進而改善實行;同時用感性的眼神舉止,不疲勞、不厭倦地將善念回應於言語落處的浩瀚人際



昨天看到朋友手機APP?的內容,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要文意,而是他提到父親無法戒掉的「癮」,直到身體健康出了狀況,無能從事該活動時,才真正把癮戒掉。使我稍稍體會他何以有遵守醫囑的實踐力,有了初步的理解。


不禁思惟,眾生皆用他的生命歷程,教導我們許多基礎且重要的事。讓我避免步入相同的後塵,教我們了知無常、珍惜當下。感恩眾生用他的痛苦,換回我的覺醒。在日常生活中,願以感恩心保持覺知,以回報眾生的恩惠,如此眾生的苦將不會白受。我應懺悔自己無功無德,來影響我所關心的人,當我維持自覺的時候,也盼望眾生能保持對真理的追求,與我在覺知的故里相會。


保持感恩心和懺悔心,避免旋入負面的情緒之中,這是我保護自心,如護眼目的有效方式。對此我要感謝    二師兄,傳承自    師尊的智慧和慈悲與解脫之法,使我在魚龍百變的現代社會中,還能聽見遠古的鄉弦,知道通往真理的方向。


 


………………………………………


 



*延伸閱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諦閑法師講述內容(摘要)


所謂十種行願者:一為禮敬諸佛,二為稱讚如來,三為廣修供養,四為懺悔業障,五為隨喜功德,六為請轉法輪,七為請佛住世,八為常隨佛學,九為恒順眾生,十為普皆回向。此十大願王,曾稱所起,故一一都云,盡十方,遍法界,極微塵數,約橫論也。又一一皆云,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此十大願,終無有盡,約豎論也。



此十大願,是普賢菩薩的弘誓,菩薩即此大願,於自證之心性中,發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之大行,利樂一切眾生;因此願行而生起不可思議大智慧,超越一切世出世間的束縛,證入解脫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