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朋友的感情(三帖)


覺知


  朋友說現今的交友環境生病了……平靜地述說著他與朋友的經歷、體會和改變。


  靜觀網路交友環境,所慣習的為模式、其形成的快速、多元選擇的文化裡,語彙充斥著不確定性概念,國度裡一種「秩序的無規範感」漫延人心。幾乎從來沒有滿足過人們內心天生對於以誠懇方法、協力去探索生命真相的渴望。


  網路言詞,少了當面禮儀的客套制約,致氾濫無責任式的說話方式竄流,加上生理欲望作祟,衝動一時的春水向東流去後,心底惘然的虛無卻更久。


  生性質樸的年青人,對此免疫力極低,一旦受了傷便不再輕易相信真誠,甚至複製了負面經驗過程中的假意,縱情地對待其他人,步入錯誤的行為模式,輾轉流俗於墮落風氣,輪迴不已無有出期。苦的是他內心還存在著能遇見真心人的期盼,然而他受負面影響後的身心狀態──觀念與行為已經不具備得以遇見真心人的條件,在別人的眼中,也認為他是假意的。


  友情的相遇變得碰運氣,只有依靠數學機率,也有人會嘗試算命(這點不太建議)。初識後還需通過外在、談吐、當時的情境、心理狀態與諸多主觀條件之網眼篩選,留下來的人才有後續聯絡的可能。如果有幸能走入真正的交往路途,機率更是少之又少,這也是因為期望值太低,使行動力減弱而導致成功率大幅下降的惡性循環。又交往的久暫,反而往往取決於最初的根本性問題,內在的質地及對待彼此的持續善意與尊重的愛意。


  網友良善文化需要自覺的人建立與維護,就像水的渾濁正可滋養清新蓮華一般的思惟,但天降如斯:有信心的、陽光夠強且明亮內心的人才能肩任,否則終將萎凋於濁流之中。而內心明亮的人,也有向上的渴望本能,他是否能夠與另一位明白的人相逢,恐怕也在或然率的因緣裡。


 


互相


曾經聽朋友說他喜歡某人,也向他表達了愛意。過一段時間他邀請某人相聚,某人反問他的態度?他說是因為情意……於是某人又問,如果那是真的,為何不見平日電話、簡訊或任何型式的關心?我的朋友說,因為「人是互相的」。


  聽起來頗有道理,但我在想……如果,他在付出時少了這點算計,以相對無私的心關懷他所喜歡的人,恰好讓時間來考驗自己(而不是別人),日子久了磨破自己的假意,也引發了對方的真心,如此「相」映「互」輝,不也是付出但不減少地開創了一番新天地!


  呼~~人好像都忘了上帝賦予創造的能力,而只是守株待兔地等待愛情、友情、親情。等待別人,等待果陀(Godot)。


 


 


提升


  夏天的蟬聲,是一樹落下來的驟雨,當喧聲沉默之時我才聽見它的清音。


真正的交友之道,是以提升人的整個生命品質為目的。交友過程所用的不是浮面的技巧,而是百尺之下知道水深的功夫,交友的功夫在交友的模式之外。


在黑暗世道獨自飛翔,螢火蟲不閃耀代表自己的幸福光芒,又怎會讓脈膊共震的人看見你在這裡?


交友的人,不可僅僅關注在自我的需求,同化於眾人的行為模式之內,好像在追求效率一樣,當遇到類似的狀況,就快速歸類化約成特定的反應,對待他人,同時物化了自己的情感。


當她(他)的反應用類化的行為模式,把你當作一般差勁的網友般對待你時,先別急著感到受傷,她只是反射動作,我們無需過度解釋,更不必替他找理由。有反應總是好事,不妨靜下心來,仔細看出其中的奧妙,回歸到彼此的本質上,以精神對話……。減少自私的欲求,「恢復」至無私的初衷,對!就是這樣,悄悄地有一股莫名的信心升起,你已經減輕甚至不會有受傷的感覺,雖然無法得知未來,但情路已不迷惑,整個人充滿能量。


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保持能量。無私的喜樂與愛,才有真正的力量!用無私去關照對方就像關心自己一樣(兩者不能偏頗),無需猜測對方的心思(那是妄想),只管自己無私。關照的動作是自然而然的,像排灣族人童年的石板,一片一片薄岩,建造內心隨時可以回到家鄉的石板屋部落;或者你是佛教徒,可以擬作一磚一瓦拾級而上,提升彼此生命的浮圖。


 



交朋友的人,不但要持續學習人際關係及文史哲、儒釋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跳出有形無形的框架,開始從根本上探尋人的綜合原因,積累社會經驗、擴大視野,問自己:


你攜帶承載著情感的行李嗎?


誠懇提起來,然後保持


溫柔的、輕輕放下


的能力。


信自己無私,人人有愛。不論你無私喜歡的人,有沒有福份與你同行。嘿!這時抬頭看看天空……。


朗月天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