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是最瞭解自己的人。你分析自己的行為與動機,以為這代表真正的你。你不斷做選擇,認為這代表你的喜好與利益。你反芻回憶,想要拼湊真實。可惜研究心理學的科學家透過許多研究證實,人們只是不斷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其實還多虧「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機制,讓我們可以快快樂樂地只專注在眼前的好事,才不會輕易被人生無盡的悔恨、屈辱、失意打倒。


「佛洛伊德的近視眼」是美國維吉尼亞心理學教授提摩西‧D‧威爾森的著作,由張老師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取材於作者個人經歷與近年風起雲湧的相關科學研究,雖然有些例子已傳誦許久,但作者將這些研究結果整合在「適應性潛意識」(Adap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底下,更能讓人看清「自我」的虛幻。雖然人類是地球生物現階段演化的頂點,但人們往往忘記,我們看似能主宰地球、甚至造成千萬生物滅亡的大腦,也不過是從青蛙、蜥蜴與老鼠的大腦一點一滴世代演化而來。大自然不會刻意變出一台精密的電腦,人類大腦的演化,一定是從舊有的功能做些轉換,適者生存,然後不斷重複。這過程一定是「能用就好」,能應付生存競爭就好,其他就馬馬虎虎、不需要浪費太多資源去打造(太精密的大腦會消耗許多養分,原始人類也不可能負擔)。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類每分每秒都要處理、過濾億萬計的知覺訊息。而大腦的處理方式,就是讓「適應性潛意識」去「自動化處理」。作者以美國的雷根總統為例:雷根總統負責對外交涉、公關,名義上他是美國總統,很有影響力,但每天有數百萬公務員執行美國政府大大小小事情,他勢必無法瞭解許多執行的細節。我們的「意識」也是如此,許多動作、思考都近乎「自動化」的完成了,我們真正能清楚插手、瞭解的比重並不大。


而操控「適應性潛意識」的包括我們的習慣、既定印象、概念浮現的可近性(所以廣告會有影響力),而另一個有強大影響力的,是「使自己舒服地看待事物的慾望」,作者稱為「感覺舒服」(feel-good)。這又稱為「心理免疫系統」,免除我們心理不舒服的威脅。從前具有心理背景的工作者常會說:「你看他又運用了什麼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現在滲入大眾文化的說法則是:「你看他真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如佛洛伊德說的:心理防衛機轉在心智後巷運作,使我們看不見自己在扭曲事實時,通常比較有效。人類的「自我感覺良好」也是會悄悄運作,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作出短瞬間讓我們覺得舒服愉快的決定----但這些決定不見得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也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到別人。


但這種「感覺舒服」也是人人所需。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過度高估傷痛、悲劇、親人死亡對自己的影響。其實大部分人很快就能從負面事件中恢復,因為人類天生就有「找理由」合理化的本能。親人死亡可說是回歸天國,老闆指責就說他帶有偏見,發展不順就說自己懷才不遇、現在沒背景的年輕人都如此,找出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理由,讓事情變得正常、平常、可以預期,之後,就可以逐漸淡忘,然後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邊讓人愉快飽足的瑣事。作者說:「人們被鼓勵用過於正向的眼光來看自己,一定程度內,這是健康的」。人類既然被塑造成感情豐富的生物,相對的,總要有個遺忘挫折的機制,否則事事糾纏難忘,也就無法勤奮工作了。只是,這種逐漸淡忘的機制,同樣也會讓人類無法長期保留「快樂」的感覺,所以再甜美的愛情也會如「挪威的森林」般淡忘。


看完「佛洛伊德的近視眼」,你會對人類的「自我」到底代表什麼產生懷疑。書裡還說「人預測自己的行為比其他人對他的預測還不準」、「生命故事跟事實不會一致」、「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感覺、判斷與行為的原因」、「人無法直接讀取自己的『心理歷程』」、「人無法瞭解自己的解釋是虛構的」,而人們也擅長靠「後見之明」來顯得自己能掌握一切----以上都有科學研究佐證。不過,就如同作者說的:「事實證明,有時自我欺騙一下也不錯,因為它能使我們對自己、未來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


知道自己的大腦如此脆弱與不可信有什麼好處嗎?正面來看,這可讓我們不再羈絆、別再迷惘、毋須繼續陷入在過去不可挽回的記憶。沒有所謂事實真相,也不用再窮心追逐,別再計較往事的枝枝節節。這可讓我們好好「活在當下」----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會在編織與重塑的過程中逐漸消逝,好好體會、細心思索與沈醉在現在的種種感覺,別讓你的「適應性潛意識」給欺瞞了,才是更重要的事情----當你不曉得自己到底喜歡誰時,問問身邊的人。照書上所說,旁觀者可能比你更清楚你最愛的是誰。



 


 


引用自:


http://blog.eroach.net/trackback.php?tbID=217&extra=1ed8flihm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