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002.jpg  

清香型鐵觀音

98°C沖泡,茶湯顏色中間偏紅,可觀察其發酵焙火的程度。

第一泡,且讓開水稍滿出壺,當蓋置入讀秒時,將浮面的雜質排出。再淋水浴壺,以消除不均勻的水漬。同時也考慮到,避免溫差過大所可能產生的收縮膨脹的開裂現象。或者它出現裂痕時,我能看出它的原因。

 

剛入口覺得清淡,立刻回饋給我獨特香氣,壺蓋留有果香調的味兒。

淡淡的韻味,在口腔周圍淺淺地流轉,放下茶杯時,香氣從杯口溢出飄散在茶席之間,這是她明顯的表徵,所謂的「清香型鐵觀音」。

第三泡後,壺蓋的香氣滯留情形已經呈現陡降式地消減大半了,仍有餘香。

這泡茶,喝下肚之後,感覺到對胃部有可耐受的刺激性。

四泡過後,清香仍淡淡地持續著……。

     P1010130.JPG      

80年代紅泥(土)壺

今天之所以泡茶,是為了這把蓋緣帶有磕傷暇疵的紅土(泥)壺。

此乃大里花市「塔塔加藝術」廖老闆,所致贈之早期的中國宜興壺。他說讓我帶回去泡養,去體會它的質感和變化,與加入化工原料所製的後期壺比較其不同。

於是連同那把鍛泥壺也買下來,並回贈他老樹紅茶乙包。然而,實際使用此壺,再與他討論請教,才是真正回饋他的良好方式。

一如對花蓮的劉老師,本欲寄送回贈昔日在臺灣工藝之家的「董坐石硯」店面購買的陶土水滴,當作表達禮尚往來的心意,但他表達出不喜歡這樣,寧願等到下回計畫行腳臺灣在各地寫生路經南投,見面時再交付才能將此事更圓融。我大概能了解他繪畫裡所追求的意境,昇華塵勞俗情,內心同意了他的方式。

茶壺泥料的觸感細緻,上蓋的暇疵缺口,著實不可多得!正可讓我觀察其斷面的色澤、結構,例如片狀解理等特性,去懷想紅土原產地的山景風貌,與歷史人文流動的方向與關係。

 P110127.JPG    P110126.JPG

P1010125.JPG P1010127.JPG

 P1010126.JPGP1010128.JPG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