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芽山茶老欉.jpg    

紫芽山茶之旅

日前在世貿有機產品博覽會場,被一株有著紅色新芽的茶苗吸引,試飲之後覺其滋味豐富多變,因為原生植物的主根深紥土壤,吸收地水火風之菁華而生,再加上有機栽培的管理方式,即使是夏茶(未知是雨前還是雨後採收),仍然令這一杯清淺紅韻與其他魚池紅茶如18號和紅玉等,大不相同。

茶質好壞在土壤,關係著栽培的方式,最終的關鍵還是在人,商人與茶人。王大哥(證程)秉持著過去喝遍世界好茶的認知,堅持有機栽培的方式,製作出自己也喜歡的茶質。成功的男人背後通常有個偉大的女人,我說;不料他卻答言:其實當太太才是雄大的阻礙(@@怎麼講話這麼直白)。但最終,茶葉泡出來的好水自己會說話,成功說服了另一伴、比賽評審和消費者大眾。

 

紫芽山茶01.jpg 紫芽山茶02.jpg

 

記得世貿展的最後一日,我在別的攤位間遊走,突覺有人拍我肩膀,問我何時回去?說有私藏不賣的茶邀我共賞,於是當我放假回鄉,總會想起他的問話,然後便帶著好奇心冒雨前去拜訪這位不像商人的茶業老闆。

臺灣墨玉茶盤上熱沖的第一壺是「木柵鐵觀音」(60年),帶有層次感的蔘藥清香,似有一層輕柔薄香飄逸在醇厚的主味之上。使我背脊發熱出汗,這就是老茶的滋味嗎?沒有再焙過火、保存良好的「真正」老茶!原本陌生的鐵觀音,就在我舌尖徐徐綻放祂的清韻。我所能做的,只有記住這味道來認識祂,這是一杯教人感動的茶。

蜜香老欉山茶.jpg   墨玉茶席.jpg

 

第二壺,是99年的紫芽山茶(小綠葉單叮咬過的涎仔茶),產量稀少,曾有一年才收穫約2斤(1.2公斤有一種與普通東方美人茶所不同的帶蜜花果香,很乾淨、很舒服的水沙連氣息。啊,我詞窮了,因為鼻舌身識還停留在剛才鐵觀音的意味裡。

我載你上茶山去看看吧!這地方叫做鹿篙。冒雨前去應該很有意思,拜訪傳說中主根深入土壤達160公分的紫芽山茶,園區內諸多百年老欉的樹幹彎曲而粗壯,大葉種喬木,可能跟普洱茶種相仿。由於是實生苗,每一棵植株的性狀或有差異,包括咀嚼鮮葉的味道也有明顯不同。有的水蜜桃花果香,有的說不出是什麼的醇苦清淬,唯相同的是苦而不澀,融合唾液之時就化開了,所以可以說:提神醒腦最是山茶!上山時嚐苦,下山時開始回甘,久久不散……。

 

臺灣山茶文獻02.jpg  臺灣山茶文獻01.jpg

關於臺灣山茶於歷史文獻迭有記載:

1697年《諸羅縣志》(清康熙56年):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卻能消暑脹…。

1723年黃叔曔《台海使搓錄》(清雍正元年):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雲霧濛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效,每年通事(漢人)於各番議明入山焙製…,稱之為水沙連茶。

1765年朱筠園《小琉球漫志》(清乾隆30年):凡客福州會城者,會城人即討水沙連茶,以能療赤、白痢如神也。

回到300年後茶盤席間,續飲涼了的茶水,冷冽如玉可.以.清.心.也。原茶菁的藥性偏寒,製成綠茶的雅性滋味令我想起了「白牡丹」(茶),更有製成全醱酵的紅茶,溫和潤腸降燥,特別是現在喝到的99年「涎仔茶」(蜜香老欉),茶氣輕衝腦門,敲開了雨天昏濛的思路,胸前一片清明。

 

 

那麼,這茶有賣嗎?沒有,為什麼?王師兄說,私房老茶喝一斤少一斤,只能純粹分享,當作未來飲用的茶樣標準,只跟懂茶(或喝得出來)的人分享,他們喝18號仔就好。可是個人覺得自己還不懂茶,民間好友專家們也大都知道我不懂,但是我願意保持誠懇傾聽,然後在彼此會心的一刻,牆上私房的錫罐開始鬆動而慢慢開啟,這樣喝,人家就懂了。

 

單欉山茶.jpg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