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附、閱讀記 (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您很在乎長短,例如身高或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甚至在意大小,例如自己的職位與別人的房子,


那麼不妨閱讀這篇文章吧!














萬物一齊:撕掉優劣、貴賤的標籤



















〈莊子陪你走紅塵〉


如果問:「大象和螞蟻誰比較聰明?」很多人會說是「大象」,而且可以把「為什麼」說得舌燦蓮花;但如果大象變成像螞蟻那樣小、而螞蟻變得如大象那般大,那很多人可能就會改口說「螞蟻比較聰明」,同樣可以說出頭頭是道的「理由」。其實,造成差別判斷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受到了大小的迷惑,而以「大小」來作為衡量牠們「智愚」的一個依據。


萬物與世人,不僅有大小、長短、輕重之分,更從中衍生出貴賤、優劣、善惡之別。後一類的差別觀屬於價值判斷,會讓人產生更大的情緒反應,甚至左右人生的方向。莊子希望大家不要再受到這一類價值差別觀的愚弄,他提醒我們:


從道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分別;從物來看,則各自以為貴而互相賤視;從流俗來看,貴賤都由外來而不在事物自身。(註一)


貴賤、優劣、善惡並沒有像公尺、公斤這種客觀的衡量標準,它們不僅有相當的主觀性,而且一個人覺得「貴」的,很可能被另一人認為「賤」;它們並非物與人的本質,而是人們強行附加上去的。心理學家威爾森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向三組大學生介紹一位老師,分別賦與講師、副教授、教授的頭銜,然後要學生估量該師的身高。結果,該師的地位每上升一級,被估量的身高就多出約二公分。這顯示在多數人的認知裡,高矮與優劣有一種虛幻的連結。認知雖是虛幻的,但卻會產生實質的影響,幾年前,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無論男女,個子每高四英寸(十公分),平均收入就會增加10%。


高個子真的比較優秀嗎?沒有人知道,但矮子倒是經常受人嘲弄。美國知名作家奧利佛‧霍爾姆斯身材矮小,某日去參加一個會議,與會者個個身材高大,有位仁兄揶揄說:「霍爾姆斯博士,在這些大個子中,你一定覺得自己很渺小吧!」霍爾姆斯回答:「沒錯,我覺得自己就好像混在一大堆銅幣中的一枚小銀幣。」相信很多人都會給予霍爾姆斯喝采,認為他以「反將一軍」的手法在破除對方的迷障。但莊子可能無法苟同,因為把高個子說成不值錢的銅幣,同樣是在貶低對方。莊子希望大家不要「各自以為貴而互相賤視」,他奉勸我們能從「相對論」進入「齊物論」:


從小的角度去看大,看不到全面;從大的角度去看小,會看不分明。大小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才是事物固有的態勢。(註二)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每樣東西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各有存在的道理和價值。「萬物一齊,孰短孰長?」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分什麼長短、大小?說什麼優劣、貴賤呢?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在看待他人及周遭事物時,不要先將他們貼上優劣、貴賤的標籤,在反觀自身時,不可為自己的大或高而驕傲,更不必對自己的小或低而自卑,一切「等價齊觀」,那你不僅會豁達許多,而且也能慈悲許多。



註:


一、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秋水〉)
二、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故異便,此勢之有也。(〈秋水〉)







【2012/05/08 聯合報】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孤單的靈魂




















  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82)在他同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病逝的一年後,不幸在海上航行時遇難身亡。遺體被發現時,口袋還放著濟慈的詩集。


  他為濟慈寫下的輓詩〈Adonis〉是希臘神話一個美少年的名字。這個美少年的名字,現在是敘利亞、黎巴嫩的一位詩人筆名。早逝的Adonis,被雪萊用來頌讚、悼念濟慈。而雪萊的遺體火化時,另一位浪漫派詩人拜倫,以希臘神話的普羅米修斯反抗精神悼念他。


  雪萊年輕時代就有叛逆性,他和友人一起出版分析信仰的書冊,違逆保守法則,致其被牛津大學開除學籍,但他追求真理,一生不悔。充滿熱情的他既有戰鬥性,又樂觀,爭取自由,為人民奮鬥的他,留下許多被社會運動歌唱的詩篇。



  《西風頌》中,「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膾炙人口的詩句,溫慰並鼓勵許多人的心。對照著因海難而身亡的短暫人生,為浪漫主義詩人群的傳奇性留下註腳。


  傳奇的故事是:雪萊的遺體火化時,心臟沒有焚化(這令人想到翻譯佛經的鳩摩羅什的舌頭焚而不化,代表其譯意正確無誤。),因而他的心臟和骨灰埋葬在羅馬郊區一處墓園「永恆之城」,與他的好友濟慈之墓相距不遠,是英國新教公墓。他的墓碑刻著拉丁語銘文和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行句,應和著他的生命之光:


眾心之心



他的一切沒有消失


但遭逢海的變化


成就了豐富和奇異


──P.B.雪萊(1792-1822)







【2012/03/29 聯合報】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布的祕密

1990年12月,大雪封山前,作為最後一批旅客,首次至九寨溝旅行的自己,為那水光中浮動迷離的螢色光影,為那非人間的絕美色澤,驚豔流連,不斷拍照,想留下剎那的影像。為了怕大陸洗不好底片,我還特地回台灣再洗。然而沖出來的照片,再怎麼看,就是無法留住目光所見的那種韻味。


後來仔細回想,約莫明白了膠卷所能定格的,就是幾百分之一秒曝光的影像,但九寨溝的迷人,正在於那流動迷離的波光水影,連續幻動的螢光色澤。我知道,照片無法記錄那種「迷幻感」。


後來,張藝謀在電影中試著呈現九寨溝的美,得到影界的好評,但我總覺得鏡頭雖美,卻少了一點什麼。


直到幾年前,看了劉國松的九寨溝系列畫作,才終於恍然大悟:啊!原來九寨溝之美,是一種藝術創作才可能呈現的美感。劉國松用他的現代水墨,終於刻畫出九寨溝的「迷幻感」。那絕對不是用相機可以捕捉的,那是一種心靈對自然世界的感應,它有光影,有色澤,有韻律,有節奏,那是神祕的召喚,像歌,像音樂,那是一種有生命、有時間感的光影。而劉國松竟能掌握這直感,呈現出人們心中的美。


我也有一點好奇:為什麼以前的畫家不曾表現過?吳冠中、吳作人等大師,不是都見過嗎?然而,莫非劉國松是用什麼特殊顏料?


後來我問了黃光男。他是台藝大校長,應該給個說法吧。不料,他回說:這個沒辦法,只有劉國松畫得出來,別人想學,明明用一樣的顏色,一樣的方法,就是調不出來,畫不出來。難哪!


哦──?這下我更好奇了。


2011年初,趁著舉辦「百歲百畫」,我特地問了劉國松,他倒是不藏私,坦然直白:「哦,一樣是水墨啊,只是我用了不一樣的畫布。」


「啊?用什麼?」我驚問。


「呵呵呵……」他的笑聲跟彌勒佛一樣:「不是用宣紙,是用畫設計圖用的描圖紙,半透明的那一種。」


「可是,那墨呢?」


「一樣啊,用中國傳統水墨。」劉國松說。


這個,可「玄」了!


問題是:描圖紙不吸水啊,要如何讓它上水墨?


後來我才聽說,他用描圖紙的事,早已不是祕密,只是別人依舊「做」不出來。去年中,我終於有機會對他做一次較長時間的訪談,主要是談他從五月畫會開始的創作心路歷程。一生叛逆的他,從早期的潑墨油畫,回歸到傳統水墨、草書山水、太空畫、雪山系列、九寨溝系列,不斷創造新的風格,這對一個藝術家而言,簡直不可思議。一般而言,一個藝術家若有某一種風格受肯定,就容易因肯定而定型,敢於變革而成功者,也有限。歐美有此創作能量者,大約只有畢卡索。然而,生性好奇如我,終究忍不住問他,自「革中鋒的命」之後,是如何創作,尤其如何畫出九寨溝系列?


想不到劉國松一點也不藏私,他詳細解釋如何使用描圖紙,也拿了「劉國松紙」來「抽筋剝皮」。可惜,他講了,我們也寫了,但僅僅靠文字,怎麼樣也無法傳達創作的方法,創作終究要動手做才看得懂。此時劉國松正在為中正紀念堂的短期課程準備材料,他說起自己未曾錄影,以至於上課講解往往花費許多力氣。此時,我忍不住說,這樣,我們來做錄影吧,你可以當作上課材料,我們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寶貴的記錄吧。


他非常高興,《劉國松現代水墨技法四講》的記錄於焉開始。


和文人畫的巨大傳統抗衡


他準備材料,在斗大的畫室開始工作。他不僅不藏私,還準備把這「一甲子功力」都奉獻出來。為了呈現完整教學,從拓墨法、漬墨法、水拓法,到號稱劉國松專有的「抽筋削皮皴」,他不厭其煩,詳細解說。


在示範九寨溝系列時,我才真正見識到一個藝術家的堅持與辛勞。他先在地上鋪了約兩公尺長的描圖紙,慢慢在上面噴水。在看似輕鬆的噴水過程中,實際上他已經透過水分的輕重比例,為構圖布局。等到水噴得差不多了,才開始上色。


那顏色並非畫上去的,而是滴灑上去的。先著以墨色,再著以淡藍、淺綠、濃綠等;由於描圖紙不吸水,那些或濃或淡的顏色鋪灑在紙面上,互相浸染,自行融合,形成各種不同色澤層次的「水域」。有的如枝上花開,有的如秋日葉落,有的如河面波光,有的如遠山含煙。


劉國松看水色布置得差不多時,即用另外一塊描圖紙,從上方貼下去。此時,上下兩層紙因水分而貼在一起。但上面這一層的水分與色澤就不像下面那一層那樣飽滿,反而因貼著的層面不同,中間又有氣泡隔開,而開始展現了某一種水波流盪的光影感。為了讓光影感更明顯,效果更好一些,劉國松會用手指,慢慢去撫摩紙下的水,讓它流動飄浮,讓顏色凝聚成形,好構成未來他所期待的圖形。


但這麼多的水分與色澤,如果撕開來,所有水色全部自動混合成一團糊,那還叫什麼畫?怎麼辦?


對,藝術需要等待,唯有等待。等它乾,等待美的成形。劉國松直言,等到明天才會乾。


次日,我們到了他的畫室,果然乾了,但有一點硬,只能慢慢撕開。此時某些色澤固定,水光雲影彷彿有模有樣,但天地初開,世界還未成形,根本不知道它會變成什麼,只能說:這只是初稿。


劉國松坦言,一般他會使用上面這一層,以其線條色澤較清晰,但要使用正面或反面,則看效果而定。這是第一步,接下來是最艱難的創作,他要面對這一幅未成形的「混沌天地」,像上帝一樣,從它的基本結構中,慢慢想像要把它造成什麼模樣。或者,只是裁下一小部分,取其精華,畫為一幅精美小圖。這些都得思考再思考。


錄製水拓法那一天更好玩。劉國松穿著便服,捲起褲管,完全像個鄉下農民的模樣,拉一張小板凳,坐在一個純鋼特製的水池子邊,注水七分滿,然後開始下墨。他時而用點的,時而灑落,再以宣紙於適當的時候,下去沾上墨。在水分剛剛吸收飽滿之際,立即拉出來,才能保留紙上的水墨。


劉國松知道墨點是各自獨立的,它們雖然在水中,但界線分明,於是墨所及之處,有濃有淡,墨不及之處,形成一條一條的白線。那線條之俐落分明,柔和或者剛強,絕對不是毛筆所畫得出來的。


更且,水紋與墨色濃淡所製造的諸種效果,實在不是以筆為畫所能想像。


後來劉國松還示範了一種所謂「趕墨」。他把墨汁先滴入水中,待其化開一些,而俱皆漂浮於水面,再以小瓶裝的松節油噴下去,松節油容易化開,它與墨無法融合,於是變成擠壓墨汁的表面,把墨趕在一起了。這樣,墨的表面有特別濃的,也有較淡的,形成多層次的效果。


水拓法非常好玩,劉國松玩得像個孩子,而「水與墨」,就是他的玩伴,他可以把墨「趕」過來、「趕」過去,玩出各種創作的花樣來。那種創作的快樂,是難以形容的。錄影當天,我特地帶了八歲的兒子去看他「玩」,只見孩子張大了嘴巴,「哇!哇噢──!」叫個不停,快樂得比看見新玩具還興奮。


做完記錄,我終於明白,我們所見的九寨溝、雪山、草書大山水等等,那種勾動心弦的迷幻感,那種優美如歌的線條,不是憑空來的,那是藝術家千百次尋找,無數次實驗,才慢慢「找」出內在的韻律,再加以勾勒創作而成。那是下功夫,煉丹一般「煉」出來的。


藝術創作之路,原不是只有想像力,它要歷經艱難的實踐的旅程,才能成為作品。而一個藝術家,短短一生,能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創造風格轉變的冒險的旅程呢?


這些技法的錄影,也等同於他的作品,在此次國美館的展覽中,一併播放。這大約是藝術家未曾有過的創舉了。有些藝術家擁有個人獨創的特殊技法,既受肯定,難免以藏諸名山的心情,化為「祕技」,以免為他人學去。


然而劉國松卻不藏私,為什麼?他說:「這些技法,只是技術。知道的人愈多,中國水墨的創作,就會有更多作品出現。我們要形成大流,才能和文人畫的巨大傳統抗衡。」他要成就的不是個人功名,而是中國現代水墨的盛世。有大器方成大師,信哉斯言!


中華文化的「再創造」


這些年來,大陸文化界朋友紛紛來台訪問,他們對於台灣能保留傳統中華文化之美,都感到不可思議。作家陳丹青則從人文精神讚美台灣的「民國範兒」與「溫良恭儉讓」的人文特質。


大陸文化人往往探問,過去以來,台灣的教育與文化政策,如何制訂,才能保留中華文化的底蘊?他們想擺脫文革的思想桎梏,為傳統文化開一扇窗。


起初,我總是答以:台灣的中小學教材中,傳統文化占有一定之比例,同時中學的文化基本教材也是必考內容,如此學生會有一定的訓練。但一邊說著卻也感到心虛,因為自己成長的經驗顯示,當年列為聯考必考內容的基本教材,著實令我反感,曾視之為封建專制的思想工具,以至於我的課本中寫滿憤怒的批判。然而我又是如何重新認知中華文化呢?


那大約是在70年代初,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開始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台灣文化自全盤西化覺醒,而展開民族認同的回歸,因而有了文化自覺運動。1972年,唐文標開始現代詩的批判,不久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喊出「中國人跳中國人自己的舞」,我們看見用現代舞跳出來的許仙,而不是穿著傳統京戲服飾的許仙;李雙澤在大學校園喊出「唱中國人自己的歌」,他寫出了〈美麗島〉、〈少年中國〉等;余光中結束了他西方的「敲打樂」,回歸文化傳統,寫出〈鄉愁四韻〉等詩,而楊弦用余光中的詩,譜出了《迴旋曲》專輯。不久,鄉土文學把台灣的文化眼睛,重新拉回現實的大地上,出獄的陳映真用《將軍族》、《夜行貨車》召喚出一個理想主義的溫柔而憤怒的青春世代……


而藝術界的劉國松和五月畫會,則走得更早一點,在1960年代初,他們起初也提倡了「全盤西化」,但劉國松隨即在學完了西畫的諸流派之後,感到創作的不滿足,開始回歸中國的水墨傳統。但他不是要走文人畫的老路子,而是決定「革中鋒的命」,開創中國現代水墨的新路。


他以報紙、紙板、塑膠布、各種布料等為畫筆,以拓墨、漬墨、水拓等手法,展開全新的實驗。同時他也嘗試不同質料的紙,甚至製作獨家的劉國松紙,展開他的「抽筋剝皮皴」創作。


劉國松所使用的創作材料:水、墨、宣紙、色彩等的運用,都是傳統的,但他的思想與風格是創新的,它已經不是舊傳統,而是中華文化的「再創造」。


有別於明清民國的傳統水墨,它是一種新的現代性的水墨,劉國松很自覺的名之為「中國現代水墨」。


從劉國松、林懷民到諸多藝術創作,乃至於台灣常民生活中的美感,甚至現在流行文化中的「中國風」歌詞,都不斷在豐富、在創新,在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台灣的中華文化,不是保存,它是叛逆後的百劫回歸;是浪子回家,從而豐富了家族的生命。


今天,被描述為「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包括雲門舞集、無垢、漢唐樂府、當代傳奇、劉鳳學、優人神鼓、茶道文化等等,都不只是傳統文化的再現,而是一種再創造之後的「新中華文化」了。


來自人民、來自人心的自覺自省的創造與價值觀,自此具有文化的主體性與生命力。那是超越政治、超越權力的恆久價值。


這正是「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底蘊所在。


劉國松,正是這樣的典範。他植根於東方傳統,學習過西方諸種流派,再回歸東方而獨創風格,成為一代大師。


劉國松的作品讓我們不禁想到,台灣文化在兩岸對比中,到底還有什麼優點,可以提供出來,和世界共同分享呢?劉國松作品的創造力與不藏私的大器,也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全文網址: 談劉國松:藝術的叛逆,叛逆的藝術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995366.shtml#ixzz1qbeGipnI
Power By udn.com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蟻群間的戰役和人類軍事行動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撰文╱莫菲特(Mark W. Moffett)
翻譯/涂可欣

螞蟻兵法


文╱莫菲特(Mark W. Moffett)
翻譯/涂可欣


 





重點提要
■有些種類的螞蟻會組成關係緊密的社會群體,成員數目從數千到上百萬不等,會為了爭奪領域和食物等資源,向其他蟻群宣戰。
■這些昆蟲在戰鬥時會使用各種不同戰術,與人類的戰略非常相似。而採取何種戰術,會視爭奪何物而定。
■螞蟻對所屬的群體絕對效忠,更強化了牠們的作戰能力。


來勢洶洶的軍隊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雙方格鬥的殘暴程度超乎想像,眼前到處都是激烈戰鬥。上萬名戰士不顧性命,一心向前衝刺,即使面對必死情境,也完全忠於任務,沒有絲毫膽怯。衝突短暫卻殘忍,只剩三隻腳的士兵們奮力壓住一名敵人,等著體型較大的戰士過來,將動彈不得的俘虜劈成數塊,留下碎爛滲汁的屍塊。




我拿著相機慢慢後退,吸了一口馬來西亞雨林的潮濕空氣,提醒自己眼前交戰的只是螞蟻,不是人類。數個月以來,我把攝影鏡頭當做顯微鏡,記錄下這樣的死亡場面,然而我發現自己經常忘記觀察的是微小的昆蟲,像這次的主角是俗稱「掠奪蟻」的多樣擬大頭家蟻(Pheidologeton diversus)。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知道,有些種類的螞蟻和白蟻會形成緊密的社會組織,成員動輒以百萬計,並表現出複雜的行為,例如分工負責交通指揮、公共衛生和作物馴化。其中最吸引人的或許是螞蟻雄兵的戰爭,雙方對戰事的投入毫不保留,寧願冒著全軍覆沒的風險。事實上從許多層面來看,現代人類和螞蟻間的相似度,可能還超過人類與其演化上的近親大猿,因為大猿的社會遠小於人類。不過研究人員最近才開始注意到,螞蟻使用的戰略與人類也很像,包括何時何地進攻、採用何種攻擊方法等,都有各式各樣的戰術選擇。



侵略如火


儘管螞蟻和人類的生物構造及社會結構明顯有別,面對戰爭的表現卻相似得驚人。螞蟻社會主要是由不具生育力的雌蟻組成,牠們擔負工蟻和兵蟻的任務;蟻群中偶爾會有幾隻短命的雄蟻,加上一或數隻負責生育的蟻后。成員不分階級,也沒有固定領袖;繁衍後代的蟻后雖然是蟻群的生活中心,但不會帶領部隊或組織勞務。整個蟻群的運作是分散的,個別工蟻並不知道什麼戰役上的決定,而儘管如此,整個蟻群卻可在沒有任何監督指揮的情況下有效動員,這種機制稱為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人類和螞蟻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卻都會因為種種類似的經濟理由而開戰,以搶奪居住空間、領域、食物甚至勞力;有些種類的螞蟻也會俘虜敵人,做為奴隸。








蟻群間的戰役和人類軍事行動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螞蟻使用的戰略視爭奪的目標而定。有些螞蟻靠不斷進攻取勝,讓人聯想到《孫子兵法》中說:「兵之情主速。」棲息在世界各地溫暖地區的軍蟻(army ant)以及少數其他種類的螞蟻,像是亞洲的擬大頭家蟻,會組成數百隻甚至上百萬隻的軍團,以排列緊密的隊伍搜索前進,攻擊遇到的任何敵人和獵物。我在迦納共和國曾目睹如潮水般的黑軍蟻(Dorylus nigricans)排列成壯闊的陣勢前進,齊力搜尋寬達30公尺的區域。這類住在非洲的軍蟻又稱為「牧蟻」,會用刀刃般的下顎切肉,迅速解決身型比牠們大上數千倍的受害者。脊椎動物通常跑得比螞蟻快,但我曾在加彭共和國看到一隻困在陷阱中的羚羊,活活被牧蟻大軍吃掉。軍蟻和擬大頭家蟻都會驅趕靠近食物的其他競爭蟻群,沒有對手能與牠們龐大的數量匹敵,因而能掌控食物來源。但軍蟻這樣集體狩獵,其實帶著更惡毒的目標:攻擊其他蟻群,獵食對方的幼蟲和蛹。



 


軍蟻和擬大頭家蟻的隊伍陣勢,讓人聯想到從古代蘇美人到近代美國南北戰爭時代井然有序的戰鬥隊形。牠們這種行軍方式並沒有特定目標(人類有時也會如此),每一次外出搜掠都像賭博,因此很可能在貧瘠的土地上一無所獲。其他蟻種則會派出少量的偵察工蟻,到蟻窩附近找尋食物;相較於其餘留守蟻窩的同伴,分頭搜尋大片區域的偵察蟻會遇到較多獵物和敵人。



 


然而偵察蟻的蟻群只能殺死少數敵人,因為偵察蟻必須先返回蟻巢才能動員部隊;牠們通常會沿路留下費洛蒙,讓後備部隊能夠跟進,但等到偵察蟻召集好戰鬥隊伍,敵人可能早已重新整編或撤退了。相對的,軍蟻和擬大頭家蟻的偵察蟻身後就有龐大的軍隊,隨時可提供所需的支援,讓敵人措手不及。



兵者,詭道也


可怕的軍蟻和擬大頭家蟻仰賴的不僅是數量龐大的戰士,根據我對擬大頭家蟻的研究,牠們的部署方式還能提高效率、節省成本。體型決定了個體在部隊中的位置,在所有蟻種中,擬大頭家蟻的工蟻體型差異最大。嬌小的小工蟻(我一開頭描述的步兵)會迅速移動到前線,這是和敵人或獵物交鋒時的危險位置;對抗敵人時,如果只有一隻小工蟻,牠的生存機會不會比其他單獨狩獵蟻種的偵察蟻大多少,然而蟻多勢眾時,便可形成無法攻破的前鋒。一路上雖然有些螞蟻會陣亡,但小工蟻可以減緩敵軍攻勢,讓跟進的中工蟻和大工蟻給予致命痛擊。中、大工蟻的數量比小工蟻少很多,卻擁有恐怖的攻擊力,有的大工蟻的體重是小工蟻的500倍。



 


小工蟻在前線的犧牲,降低了中、大工蟻的死亡率,畢竟中、大工蟻需要較多資源來養育和維護。在人類戰爭史上,將較易取代的兵卒放在較危險位置也是慣用的戰術。古代沿著河流發展的文明社會便會徵召農民,以這些可廉價取得的大批戰力來承擔最嚴重的衝擊,同時讓接受最好訓練、配備最佳武器與盔甲的菁英部隊保留在相對安全的位置。而且,擬大頭家蟻也會像人類軍隊一樣,透過「各個擊破」策略削減敵方戰力來取勝,也就是......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1期3月號】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闆最害怕的6種問題員工


作者: 文/王曉玟、陶允芳、吳怡靜 | 天下雜誌 – 2012年2月29日 下午4:49 









46%。這真是個令人頭疼的數字。根據美國頂尖領導管理培訓機構「領導智商」(Leadership IQ)的最新調查,過去3年追蹤的2萬名工作新鮮人,有46%在1年半內,不是被開除,就是績效低落。

令人訝異的是,不適任的原因,都不是因為技能不足,而是態度不對。高懸「不適任原因」榜首的,是可教性(coachability),第2是情緒智商,第3是動機。技能則排名最末。

企業叢林戰火正熾,大舉招募的新兵,卻陣亡率這麼高,怎麼辦?人才戰略不外乎選、用、育、留。曾受雇培訓微軟、IBM、萬事達卡、Merck等公司的領導智商創辦人暨執行長墨菲(Mark Murphy)說,人才大計,從問對問題開始。

新人流動率高,很大部份的原因是,企業面試時,根本沒有問對問題,最後陷入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泥沼。墨菲在新出版的《從面試看態度》(Hiring for Attitude)書中,大膽建議,企業必須丟棄傳統的面試問題。

如果你問:「你有哪些弱點?」面試者都會回答:「我工作太努力了」、「我太追求完美了!」如果你問:「假如可以成為一種動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所有面試者都要當獅子,沒有人要當鸚鵡。

要洞悉面試者是否擁有企業所需的態度、人格特質,墨菲建議,要問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式問題。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試著要解決問題卻沒成功的例子嗎?」、「你可以告訴我,你掙扎著要達成對客戶、或同事的承諾的事件嗎?」因為,高績效的人,總是能從失敗中,找出下次成功的種子。

【 老闆最害怕的6種問題員工 】

整天抱怨的員工、老愛八卦的員工、藉口一堆的員工、不服從指令的員工、生產力低落的員工……,每間公司遲早會遇上這些麻煩的問題屬下。人力資源專家奧德蕊奇分析,問題員工通常可按照性格,分成6大類型:

1. 負面型:悲觀、嫉世憤俗、沒有熱情、不合作。
2. 受難者型:認為自己很可憐、感覺受到不公、喜歡怪罪別人、引發其他人的罪惡感。
3. 抱怨牢騷型:到處訴苦、愛反抗、長期心懷不滿。
4. 高高在上型:優越感、傲慢、自我中心、堅持自己永遠不會錯。
5. 以退為進型:表面上順從、謙恭、安靜、避免衝突,但是也逃避責任。
6. 敵意攻擊型:愛逞強出頭、不滿足、愛爭辯、容易出現辱罵或暴力的行為。

除了這些性格類型,其他的問題行為還包括了:不服從、拒絕完成任務、工作表現差、私下批評主管或公司、恫嚇其他人,或是喜歡操弄,挑撥離間,以及做事拖延、經常遲到等工作習慣上的問題。

面對問題員工,最好的辦法往往不是讓他們離開,而是找出處理的辦法,因為重新招募、訓練新人的成本實在太大。不過,如果不管怎麼做,都無法讓他改善,就應該讓他走路─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對這個員工、其他員工、團隊與公司的成功,反而有害。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書豪驚爆紐約 重寫黃種人傳奇


【台灣醒報特約撰述邱慕天美國特稿】「哈佛小子」林書豪四戰成名,即將挑戰五連勝。正當全美媒體為之沸騰、紛喊「林書豪瘋」(Linsanity)之際,殊不知林書豪首立戰功的2月4日前,尼克隊一直都有將林書豪和七呎新人中鋒喬丹一併解雇,以節省團隊開銷的計畫。想不到這七天四戰,讓尼克隊與林書豪由黑翻紅、讓全紐約high翻。「黃色閃電」林書豪奮力打出了自己的困境,已經成為許多人跌破眼鏡、悔不當初的最佳寫照。





林書豪在哈佛升上大四時,對康州大學一戰勇奪30分的表現聲勢就已經水漲船高,然而在NBA選秀兩輪都落選後再度重挫。當小牛隊給了夏季聯盟/發展聯盟的試訓機會時,林書豪立刻奔赴。後來因為在小牛訓練表現良好,他才以非保障約加盟家鄉舊金山灣區的金州勇士隊。對於小牛教頭的賞識,林書豪至今仍感激地念念不忘。





原以為是「衣錦榮歸」地返鄉爭戰,沒想到簽了只是遞茶水溫板凳,在柯瑞 (Stephen Curry)和艾利斯( Monte Ellis) 一對鐵人雙能衛掌控下的金州後場,根本沒有這個帕拉阿圖(Palo Alto)黃種人新秀的立足之地。每場都持票進場的父母親友們也根本盼不到他的上場表演。林書豪被球團下放在野好幾次、至終被揮棄。沒有鎂光燈、沒有喝采,林書豪就這樣帶著父母的安慰,黯淡走完第一個 NBA球季。





去年底火箭撿走林書豪,他在臉書上感恩地說:謝謝火箭讓他能當德州人(有趣的是林書豪的英語不知為何有德州南方人口音,被人打趣說根本一個不像出身北加州、又待過東北長春藤的人)。然而到了休士頓連上場試用的機會都沒有,不到一個星期火箭又將他當皮球般踢掉。幾天後,紐約尼克簽走他,他笑稱:「終於有機會再把冬天的雪衣拿出來了。」積極思考的林書豪,在臉書粉絲團上,不是跟大家聊趣事就是分享聖經的經文。





但情況並沒有這麼順利與浪漫。那時豪門紐約尼克隊頂著豪奢陣容卻打得七零八落,整個後場節奏雜亂無章。「小霸王」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嚴重撞牆、王牌前鋒「甜瓜」安東尼(Carlemo Anthony)進攻自幹效率不彰、防守恍神,糟糕表現甚至被業餘球評(一位美國高中教練)剪成Youtube影片當負面教材。然而主教練戴東尼(Mike D'Antoni) 還是不用林書豪,把他死摁在球隊第四號替補控球位置。還一度又把他踢出正職名單,予以下放。





在被下放發展聯盟(NBDL)的第一場比賽,林書豪便奮力以 29分11籃板12助攻的大三元佳績率隊贏球。同時間,戴東尼看好的主控球薛姆波特(Iman Shumpert )和道格拉斯(Toney Douglas)根本只是胡來、畢比(Mike Bibby)老化嚴重,武功盡廢,明星王牌戴維斯(Baron Davis)還在傷兵名單中,不堪使用。





尼克隊從季初就已不盡理想的五成勝率一路淪落到最近的十戰九敗。大蘋果運動迷的精神寄託早就全倒向一路挺進 NFL超級盃的紐約巨人隊,不但尼克的主場比賽總是被紐約客噓爆,球迷都在討論主教練戴東尼何時會下台滾蛋。這一個月來Google 英文輸入D'Antoni,第一個跳出的連結單字就是:fired(炒魷魚)。





同時,美國時間2月7日下午6點是NBA本賽季交易截止日,外傳尼克隊事前已經計畫把林書豪和七呎新人中鋒喬丹兩位一起釋出,以節省團隊開銷。知名運動記者史坦(Marc Stein)在推特上爆料:「林書豪和喬丹都不在尼克高層的建隊計畫中。」





如今更有多項消息來源指出,2月4日對籃網的那場比賽已經幾乎確定就是高層預定給林書豪、以及戴東尼執教尼克隊的「散夥飯」。主要是NBA有項規定,若是非保障合約球員,如果交易截止日沒被球隊釋出,就會自動轉換成保障合約,當時林書豪的狀況非常危險,因為只要球隊一旦不要他,就不需支付剩餘薪資。





現在大家都知道那場比賽誰從板凳殺了出來建功,連番戲耍籃網全明星控衛威廉斯( Deron Williams),還在最後關頭連續取分,止住尼克連敗勢頭,也是因為林書豪的神來一筆,球團發現戴東尼部署的棋局還有活路,暫時擱置了撤裁體系的人事指令。





現在林書豪紅了,他先前那段「溫板凳」時光的趣事,一定都會被媒體一件一件挖出來談:

一是他在1月4日的臉書日記上寫道:加入了紐約尼克已經這麼多天了,每次要進去麥迪遜花園廣場球館練球備戰,都被警衛擋下來確認身份,問他身份是防護員,還是其他周邊工作人員?意思就是警衛根本就不認得他。





這番話被林書豪的亞裔臉書朋友看到,頓覺無比辛酸,試想,假如是看板球星「甜瓜」安東尼要進入球館,警衛會攔下他的理由,只會是想要合影或幫女兒討一份簽名。其實,像林書豪這種美國少數族裔又是龍套球員的遭遇,要是發生在一些心理素質差的人身上,說不定早就炒作、製造輿論話題了。但林書豪幽默以對,沒有利用自己的種族劣勢來搏取同情。

第二件事,2月4日籃網隊一戰贏球後,他當晚用手機更新了臉書,稱感謝菲爾茲( Landry Fields)前晚讓他睡公寓裡的沙發。後來在訪談中他還打趣跟大家稱這是「魔力沙發」。





然而,令人辛酸的事實真相是,紐約尼克和林書豪簽的是俗稱「試用期合約」的非保障約。從整個一月份的球隊事態看,林書豪心知肚明隨時可能得捲鋪蓋另覓東家,他不敢也不打算隨便租房子。林書豪的哥哥林書雅(Josh Lin)正巧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念牙醫系,去年底來到紐約後就是投靠哥哥。





對戰籃網前,林書雅剛好在準備考試。體貼而不願製造家人麻煩的林書豪只好拜託其他熟人讓他留宿。這就是媒體追捧的「魔力沙發」由來。





「魔力沙發」的主人菲爾茲和林書豪在隊內是最好的朋友,不單是因為兩人同為新秀及後衛球員,還因為菲爾茲的史丹佛大學的名校出身。史丹佛大學就在林書豪母校帕拉阿圖高中的對街,是高中生林書豪天天經過、朝思暮想進入的名校。





現在台灣媒體給林書豪「哈佛小子」的外號,完全是因緣際會。林書豪在這一年的訪談中多次回憶,高中時他在當地已經是非常出名的球員,帶領帕拉阿圖高中掃蕩附近各區所有的對手。18歲高四的他,已經頂著「北加州乙組(Division II )的最佳球員」和「全加州最佳五人陣容」的光環申請大學。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現在要跨過史丹佛大學和帕拉阿圖中間的這條街,竟是如此遙不可及。地理上區隔史丹佛和帕拉阿圖的,是一條叫做El Camino Real的大街。實際上,卻是因為史丹佛沒有眼光賞識這顆「家門口的珍珠」。自負人才濟濟的史丹佛校隊拒絕了林書豪的運動獎學金申請,並且不保證加入後能有任何上場空間和栽培計畫。





此時,遠在東岸的哈佛大學向這名台裔後衛大力地招手。他們以最大的誠意向林書豪提出了制度許可下的最佳方案,保證用絕對主力的方式栽培他。在爸爸的鼓勵下,19歲性格儒雅又奔放的林書豪,便以哈佛經濟系新生的新面孔在波士頓劍橋區(Cambridge)的書香校園中現身,披上了長春藤的戰袍。四年的哈佛時光,為林書豪的球齡、智性、生命品格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預備了他進入NBA職業聯盟的道路。





時間拉到戲劇化的今年初。林書豪下放發展聯盟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天、一場比賽的時間。原因不外乎是尼克「控衛雙寶」薛姆波特和道格拉斯又搞砸了球賽,以及安東尼的持續低迷。發展聯盟中大三元的亮眼表現,讓教練D’Antoni 轉念:「何不將林書豪召回,死馬當活馬醫?」





1月份被召回之後的林書豪,頭幾場雖還是從垃圾時間「撿尾刀」或是「收拾殘局」的龍套打起,但已經展現非池中物之勢。在1月29日輸休士頓火箭和1月31日尼克大勝底特律活塞的比賽中,林書豪的高效能分別體現在「20分鐘攻下 9分、6助攻」以及 「6 分鐘內斬獲 4分、4助攻」的數據表現上。





這個蟄伏蛻變期是一個微妙的時光。





談尼克團隊氣氛的轉變和林書豪「救世主效應」的發酵,不會有比這波連勝中,以小組擋切戰術大量接受林書豪輸送灌籃的錢德勒(Tyson Chandler)更有力的見證了。這位因造型和球風被兩岸球迷暱稱為「花和尚魯智深」的尼克中鋒兩天前親口證實:「林書豪早在隊內練習時就能夠這樣打了!」只是大家都還無法信任他能把同樣水準的表現,帶到真正的比賽中。





再進一步說,這對宛如「花和尚魯智深」與「豹子頭林沖」的鋒衛搭檔,正是曾執教鳳凰城太陽隊的教練戴東尼的成名作「鋒衛擋切」和「跑轟戰術」的體現。「哈佛金頭腦」的林書豪即使不被教練重用、甚至不日就要被裁撤,還是一直很認真地學習戴東尼這套體系。他過去和現在隊友都透露,林書豪總是認真地研究球賽錄影,且時常抓著助理教練和隊上老鳥請教,要把控衛戰術素養磨練到家。





經歷了這幾場的爆發、到第四役麥迪遜花園廣場 38分、7助攻斬殺湖人,連賽前稱不識林書豪的湖人隊洛城驕子布萊恩(Kobe Bryant)都甘拜下風地說:「被他得了快40分,我還能給這年輕人什麼建議?」





布萊恩接著說:「他的經歷是一個偉大的故事,一個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奇蹟的例子,他可以成為全世界年輕人們的好榜樣。我肯定他每天都在不停地練習,而且始終對自己抱有希望和信任。現在就是他展示他所有曾經付出努力的時候。」





發生在林書豪身上的奇蹟,確實足以作為我們年輕人的榜樣。林書豪的身材、速度、爆發力等純外在條件,臺灣體壇絕對有比他還好的。更別說放眼全球14億的華人圈、甚或基數更大的黃種人圈了。若要說什麼使這位篤信上帝的臺灣囝仔打出這麼戲劇化且亮眼的表現,除了一連串的逆境考驗之外,最大的功勞就是他的家庭與信仰。





家庭與信仰塑造了他面對環境時的積極態度,成為我們今日看到的林書豪:球場上自信又不張狂、信任隊友指揮若定、樂於分享球權又勇於承擔、更重要的是關鍵時刻體力極限的抗壓表現。





成長時期至今,才華驚人的林書豪一直活在美國人對亞裔青年「書生」的刻板印象中,這一年多來縱使經歷了落選、轉隊流浪、有家歸不得、下放等等種種人生低谷,但他從不過份專注在「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見「正氣歌」)的短暫失意,也從來不會發出「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的悲觀嘆息。





培養林書豪愛上籃球的爸爸林繼明最近受訪時曾經驕傲地說,林書豪的成功代表亞裔也有打職業籃球的能力。是的,「黃種人宿命」沒有限縮這位年輕人的成就,「盡其在我,為上帝拼戰」一直是林書豪打球的座右銘。每次賽後訪問,總能聽到他謙卑地說:「感謝球隊、感謝球迷、感謝上帝。」





「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基督信仰體認造就林書豪不驕不餒、凡事「謝天」的態度。而今,堅信上帝與他同在的「哈佛小子」,還要繼續寫他的NBA傳奇。



圖說:林書豪氣走湖人隊布萊恩,為尼克立下第四功。(翻攝自電視轉播)

 


........................................................................


NBA Kobe讚林書豪 「可成全球青年模範」


 【2012/2/11 20:14】



身為聯盟招牌球星,布蘭特(左)


賽後大方推崇林書豪(右)的驚人表現,也稱讚林書豪打拚的故事堪為全球青少年模範。(路透社)


〔本報訊〕


  尼克「哈佛小子」林書豪大戰湖人「小飛俠」布蘭特(Kobe Bryant),林書豪以38分、7助攻,強壓布蘭特的34分,成為今(11)日全台灣以及美國各大媒體焦點。賽後布蘭特評論林書豪,稱讚林書豪的努力值得成為全球青少年模範!


  當比賽結束時,有華人記者採訪布蘭特,希望布蘭特給林書豪建議,布蘭特被錄音「飆髒話」,說:「我才不要給他什麼建議,他幾乎要從我們手中得到40分了(I'm not going to give him any damn suggestions. He almost got 40 points against us.)。」 滲透力十足


 布蘭特讚Lin讓戰術失效  不過其實當時布蘭特的說法,只是在調侃自己,事實上布蘭特對於林書豪今日表現相當推崇,表示賽前全隊曾經看過林書豪最近比賽的錄影帶,設計出一些戰術「伺候」林書豪,但是林書豪的跳投打亂湖人戰術佈局,「滲透力十足的切入,也把我們的控衛耍得團團轉。」


  布蘭特還說,一個驚人的球員不會無端冒出來,如果仔細看林書豪的表現,會發現林書豪從以前開始就有很好的技巧,是林書豪多年來努力累積而成,「這段故事很棒,可以做為世界各地青少年的模範(It is a great story. It is a testament to perseverance and hard work. It is a good example to kids everywhere)。」


  林書豪本人賽後則說,這場比賽很多人都是為了看布蘭特而來,自己的工作就是拿下勝利、讓這些人失望。不過林書豪相當謙虛,不認為一場比賽就代表自己超越布蘭特,甚至歸功是隊友的合作,但林書豪也打趣地說:「這下他(布蘭特)應該就知道我是誰了吧!」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花



 


「厚道」是愚蠢的事?


----摘錄自  天下雜誌第481期     作者: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為什麼有這麼多不認識的人,為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送行?你會發現,這是因為他的人生價值,超越了他的人身價值。


有一位高三的學生,在學生論壇上,看到有人對我在《聯合報》寫的「有才無德是毒品」的回應後,來信問我,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厚道是愚蠢的事?他原先以為雖然商場重利,但是利不忘義,厚道還是做人的根本。


沒想到網路上有人說:你跟你的公司講厚道,你的公司和你講什麼?現在是弱肉強食的社會,不可有婦人之仁。另一個人說,做生意是合於利則動,不合於利則止。公司本來就是基於利而存在的東西,雇主何嘗不想雇用有經驗的人?但是有經驗的人待遇高、年紀大,能用的年數少,划不來。所以並不需要感激給你第一份工作的人。


更多人說,快樂本身並不需要符合道德,現在是個自由市場,各取所需。如果老師有料,課上得好,學生忍餓也會專心聽講;如果老師沒料,那麼這堂課就是自由時間。你付了學費,已把這時間買下來了,當然可以做你自己的事。


這些話令這位高中生很迷惘,懷疑自己的觀念是不是太古早了。


現在社會黑白不分,似是而非的說法充斥網路。我想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可供學生做參考。第一是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墜崖死亡,所有人都非常難過,他的追悼會爆滿,許多人只能在外面默哀致意。


為什麼這麼多不相識的人去送他?他已經不能給這些人任何好處了。你會發現,這是因為他的人生價值,超越了他的人身價值。


第二個例子是,調查局偵辦海關集體貪污時,發現基隆海關六堵分局,有一個年輕人拒絕收賄。在有被人「做掉」的威脅下,他對理想、價值和原則的堅持令人動容,成為典範。


第三個例子,是老闆在工廠倒閉兩年後,把員工找回來,發放當年欠他們的資遣費,共一千六百萬元。在一個老闆落跑是常態的社會裡,一個已經到了大陸的老闆,依約兌現他的承諾,非常了不起。連維持秩序的警員都覺怎麼可能,可是這才是真正的做生意之道。誠信,使他重新贏回鄉親與世人對他的尊敬。


《天下雜誌》二○○八年的調查發現,企業老闆最在意的是人品,不是專業知識。做生意,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是以義為利、要重誠信才會成功。


這是一個功利的社會,但是我們也看到見利不忘義的人。真正受人尊敬的不是財富,而是品格。溫世仁先生的追悼會有兩千多人參加,我連擠都擠不進去。我跟他不熟,為什麼我要去?因為我尊敬他,尊敬的是他不自私、造福別人孩子的胸襟與人格。


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只要有一人拒絕同流合污,就能對整個共犯體系造成道德壓力。只要有一人正直守法,就足以凸顯被扭曲的道德觀。


人是有選擇權的。你可以選擇像溫世仁萬古流芳,也可以選擇像美國的川普(Donald Trump),他的錢雖多,卻敲不開很多人家的門,這就看你的智慧了。


 


感想----


厚道是人的本來面目,唯願恆持,直到煩惱盡時,無有疲厭。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痛苦而長大的媽媽--張艾嘉


 


張艾嘉,也許可以號稱是最出位的女人--從叛逆少女到金馬影后,從未婚媽媽到兩次婚姻,從名演員到大導演 … …她,似乎天生帶著光環,舉手股足間都在製造新聞,賺著人氣。

然而,一夜之間,她就變了,開始隨遇而安,變得平易近人,懂得了享受無處不在的快樂﹔更重要的,明白了做普通人的樂趣 ……一切的一切,都從她的愛子被綁架開始。

張艾嘉在綁架案結案之後,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時時處處想保持常青,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了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活。


 


 


本文開始--

我是一個餃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外祖父曾任台灣高官,父親是空軍軍官,母親是台灣著名的大美人。出生不久,我就跟著母親去美國定居接受教育。


16歲那年,我不再樂意讀書,覺得娛樂圈五彩繽紛,便回到台灣一腳踏了進去。



21
歲,便成為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隨後又兩次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別人追逐一輩子而不可得的東西,于我而言,手到擒來得順理成章。在鮮花和掌聲中,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種被眾人追捧的感覺。


 


我告訴自己,來這世上走一遭,一定要盡情享受最榮耀最輝煌的一切。



那時年少輕狂,覺得能配上自己的男人,似乎只有名聲赫赫的音樂教父羅大佑了。

與羅大佑交往,純粹是為了拉風,為了讓人羨慕,卻沒有過任何長久發展、終生廝守的念頭。


 


那時的我,的確充滿魅力,漂亮、成功 ……
男人心目中完美愛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我幾乎全部都有。


 


羅大佑也不例外,在我與他的初戀女友之間,他最終選擇了我。


 


我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任何一個男人都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我。

然後,我與羅大佑風光無限地同入同出,盡情地享受被所有男人凝視、被所有女人嫉妒的快感。


我與羅大佑的戀情不像是感情,更像一件璀璨奪目的首飾。
可是,一個女人,自然不能只有一件首飾吧?


 


於是,影壇帥哥、商界精英、政壇要人 ……


 


隔三岔五就隨著他們一起接受眾人矚目。


 


忘記了自己還有個男友叫羅大佑,不記得上次見他是什麼時候,遺忘了他的生日是幾月幾號,甚至,會挽著別的男友在公眾場合與他不期而遇,沖著一臉尷尬的他嫣然一笑,似乎,他只是一個一面之交的普通朋友。

可是! ,羅大佑是個傳統的熱血男子,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夫妻愛,苦也甜、相看兩不厭的思想。對于我的遊戲人間,他無所適從。


 


可他真的喜歡我,於是他提出要娶我。結婚對我而言似乎遙不及,我沒有把自己交給任何男人的計劃。可是,羅大佑真心實意想要娶我,他的確是想與我廝守,好好照顧我的。不知道是因為心軟,還是覺得與羅大佑的聯姻堪稱更閃爍的招牌,我答應了他的求婚。

我們的婚禮自然轟轟烈烈。

羅大佑不是個張揚的人,可是我喜歡鋪張奢華的感覺,於是,他給我訂制了法國最新款的婚紗,連裙腳都綴滿了璀璨的鑽石,婚禮就像一個女王的加冕儀式,我還戴上了鑽石王冠。我就是要讓所有的男人失落,讓所有的女人嫉妒。

大家都說新娘應該矜持,可我的一言一行都囂張,我肆無忌憚地笑,和熟識的來賓開著玩笑,舉著一杯香檳風一樣地穿來踱去show著自己的滿身寶石。
可憐的新郎一直在到處找我。婚禮還沒開始,他已經大汗淋灕了。


 


最後總算禮畢,可在來賓散去以後,我倆在洞房花燭的甜蜜纏綿前,先開始了婚後的第一次"談判"



他希望我退出娛樂圈,安心在家早日為人母,然後相夫教子,做個新時代的傳統女性﹔我嗤之以鼻,反問他一! 年掙的錢是不是比我多?告訴他我一不會放棄事業,二不會那麼早當媽媽。


 


他很艱難地從嘴巴裡擠出一句話:"你到底是不是個女人?"
我跳起來大罵他混蛋,摔碎了洞房裡鎮風水的鏡子,在凌晨3 點穿著一身婚紗沖出門找了家陌生小酒吧開始放縱。

第二天早上,當羅大佑找到醉醺醺的我時,他都快哭了,像哄孩子一樣把我哄回家後,他再也不敢跟我有任何衝突。不過,只要出席什麼大型典禮,我會很淑女地穿上禮服,賢淑地挽著他的手準點出現,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多麼恩愛、多麼默契--羅大佑是我老公,我有面子!典禮終了,興之所至,我會轉眼消失,穿著晚禮服出現在地下音樂吧,留他一人心急如焚地到處尋找。

有時,我會心軟,于是在家乖乖做幾天乖老婆。
一開始,他異想天開以為我懂事了、轉性了,眉開眼笑地在家陪我,可乖不了幾天,我就會故伎重施地打回原型……




(II)


當未婚媽媽,生最炫耀的兒子

新婚夫妻,多半還能寬容相處,可隨著婚姻的年輪跨過一輪又一輪,耐心便慢慢失去。


對于我的個性,羅大佑越來越反感,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訓斥我。


 


到第三年的時候,當他得知我要去加入天體協會的時候,終于怒不可遏地第一次動用暴力。夫妻之間,一旦暴力開了頭! ,必然會愈演愈烈。

每次戰爭過後,羅大佑都會很後悔的向我道歉,我也會自我檢討,兩人共同維系短暫的安寧。


 


終于,我們打累了,心也累了,最後決定離婚。


對他而言,看不住老婆固然丟人,可隔三岔五被老婆打更丟人。


 


然而離婚給羅大佑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為了逃避世人的流言,他隨後便離開了樂壇,做回了醫生的本行。

在離開樂壇前,他寫了最後一首歌《是否》:
"
多少次的寂寞掙扎在心頭,只為換回我將遠去的腳步,
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淚水,只是為了告訴我自己我不在乎…… "

看著這個年過四旬的男人遠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一點痛,
畢竟,這是第一個愛我到願意娶我,與我分擔憂愁痛苦的男人。


 


音樂是他的生命,可為了這段失敗的婚姻他竟然不惜退出樂壇,可見他的心真的是被我傷透了。


 


不過,他無論如何也不想再呆在台灣樂壇,而是去了香港。

婚姻的失敗沒給我帶來絲毫悔意,我的性格如故,依然迷醉于萬人景仰,照樣高高在上。

只是,30歲那年,心態忽然有了微妙的變化--我不再滿足于那種飛車勁舞的日子,我忽然很想有個孩子 -- 但是,我沒法定配偶了,誰來幫我這個忙?

在香港,我認識了王靖雄。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


 


他有四輛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哈雷機車,我偶爾發瘋的時候,他會跨上另一輛哈雷,和我一起從街頭呼嘯而過。


 


只是,他是個有婦之夫。那又如何?


 


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魅力 -- 沒有哪個女人比我更優秀,我看上的就一定要得到。


況且,能把男人從婚姻裡挖出來才更見魅力。


 


於是,我旁若無人地開始了與王靖雄的交往。


 


35歲以後,我想當媽媽的念頭越來越固執,我等不及了。于是,我未婚先孕。



1990
816


,我生下兒子王令塵,我給他取了個英文名叫OSCAR(奧斯卡)。


從第一次抱他到懷裡,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 -- 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讓所有人知道我張艾嘉所擁有的東西全部都是最好的,不管是婚姻還是後代。


第二天,王靖雄離婚後正式與我結婚,我的育嬰計劃越發清晰:我要從此開始培養兒子,讓他成為"張艾嘉"這個金字招牌上最耀眼的那點金漆。

人人都說"三代出貴族",為了培養出兒子的貴族氣質,多從最細微處開始,衣食住行時時處處刻意培養,他稍有不對就馬上糾正。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件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盤本身能否容納。

現在看來,兒子當初真的很可憐,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地上! 摸爬滾打,因為那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從學會走路開始就得像個紳士,從小就開始穿禮服,學習吃西餐,要記得站在汽車前等待司機拉門,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只能微笑地表示自己很開心。

為了能讓兒子入讀名校,我還效仿"孟母三遷",搬往嘉多利山居住……


 


等到兒子4歲多的時候,小紳士的雛形已經顯山露水了: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語無可挑剔﹔不管是鋼琴還是小提琴,總能很漂亮地來上一段﹔和我一起去西餐廳,盡管還不能幫我拉椅子,卻一定會等到我落座以後再坐下﹔在學校裡整天都保持乾淨與禮貌,是所有老師公認的"小天使"﹔所有的同學都用仰視的目光看著他……雖然我看得出來兒子並不快樂,可我認定這個選擇沒錯。

隨後,我把兒子推到了大眾面前:兒子5歲那年,我應邀前往泰國北部采訪難民村,我帶兒子隨行,拍攝過程中,我把部分台詞讓兒子背熟,然後將他推到了攝影機前。


 


電視台播放後,香港頓時轟動,所有人都驚為天才。


 


在香港成功後,我隨即帶著兒子殺回台灣,帶他參與了一個國際品牌的童裝展示會,並讓他上台走童裝秀。各大媒體紛紛對此大肆報道,兒子在一夜之間又紅透台灣。


往後的日子裡,我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不遺余力地打造著兒子,! 而他的表現也處處可圈可點,很快成為了第一童星。



(III)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把自由還給兒子

可是,我忘記了一件事情 -- 香港並非太平盛世,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先被別人盯上的就是曝光率高的明星。
很不幸,兒子被人盯上了。

兒子在九龍城喇沙利道喇沙小學讀四年級,學校離家有一段頗長的路程,平日上下學都有佣人接送。


 


可是, 200075日 ,佣人沒有接到兒子,幾個小時後,接到了最不願接到的電話---兒子被綁架了,綁匪開價2000萬元港幣。

綁匪在電話里的聲音陰森而恐怖:

"
你兒子現在是童星,你是大導演,他絕對值個價
錢,你也拿得出這筆錢。給你3天時間,交錢的地點我會再通知你。別玩花樣,不然,就等著給你兒子收屍吧!

我頓時癱軟了,我做夢也沒料到,自己的苦心打造竟會給兒子帶來殺身之禍!


 


為了籌集贖金,我緊急賣了樓,取空了所有的銀行存款,可是,才不過800萬元而已。


 


與綁匪在電話里討價還價之後,終于敲定以800萬元成交。

盡管綁匪一再威脅不許報警,在再三斟酌後,我們還是通知了東九龍重案組。


 


在警方的授意下,我們以籌措贖金為由向綁匪拖延時間,警方很快通過電話監聽跟蹤查出了綁匪的藏身之處,火速行動將3名綁匪一舉擒獲。

當我打開兒子藏身的箱子的時候,倒吸一口涼氣 --- 綁匪已經在箱子裡準備好了香燭冥紙,很明顯,他們已經做好了收到錢就撕票的打算。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我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


 


此次遭受綁架對兒子造成極大的刺激,他開始神經質地自問:再也不願意與我一起出席任何公眾場合,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鎖上門,就連叫他吃飯也不出來,把飯送到門口也不開門,只允許佣人把飯放在門口,等佣人離開了才偷偷開門自己把飯拿進去。


看著以往舉重若輕的兒子如今像一只惴惴不安的小鼠般草木皆兵,我的心疼了又疼。

當初,我的婚姻招牌沒留住羅大佑﹔如今,我的再婚招牌還會失去曾經活潑靈動的兒子麼?


 


諮詢了無數心理專家,得到的建議只有一個 --- 時間療法。


 


我咽下眼淚,告訴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呢?老天已經對我很寬厚了,把活生生的兒子還給了我。


 


我開始學著用母愛的本能去和他共處,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高興,由著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他摒棄牛排去啃漢堡包﹔請同學回家來鬧得翻天覆地﹔和那些以前我嗤之以鼻的不富貴沒氣質的同學打成一團﹔他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不再把頭髮三七分得細致、梳得一絲不苟﹔不在我的監督下練樂器、苦著臉去聽交響樂 ……


 


假日的時候,我帶他出去旅游,不再帶他去這個博物館那個藝術宮。我放任他自己挑選目的地和所有的旅游項目。

有一次游迪斯尼樂園,他拖我陪他坐在過山車的第一排,隨著過山車的翻滾倒轉,我們情不自禁一起尖叫,兒子緊緊攥著我的手,攥得很緊很緊,仿佛將他所有的力量和希望都寄托在這一握上。

下了過山車,手依然沒有鬆緊開,我彎下腰將兒子一把摟進懷裡,他攬住我的脖子,臉蛋貼在我的脖子上,呼吸一絲一絲地縈繞著我的耳畔。



好久都沒有這樣抱過兒子了……

還有一次在埃及,我們騎著一頭駱駝,在金字塔前面端詳獅身人面像,兒子坐在前面,靠在我懷里,駱駝脖子上的鬃毛蹭得他的小腿發癢,我讓他將腿盤起來,半躺在我的懷里,左手幫他撫摸著蹭紅的小腿,右手輕輕摸著他的頭髮。兒子忽然動了動,將腦袋往我的胸前擠了擠,夢囈般道:"媽媽,謝謝


"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
我讓他成為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里,靠在我懷里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

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我發覺這樣的生活才是兒子真正覺得幸福和滿足的日子。


三年的恢復,兒子終于痊愈了。


 


隨著兒子的改變,我身上也在發生著本質的變化,我不再張揚,學會了理解和同情,變得成熟和內斂,難怪外界都評論我是一個因為痛苦而長大的媽媽。


 


在朋友們的勸說下,他終于重新操起了吉他。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 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一個眼神去大同
李銳/聯合報
那時候文革浩劫剛剛結束。


那時候當過紅衛兵,做了六年知青,又在鋼鐵廠幹了兩年半熟練工的我,終於因為寫小說而調進了《汾水》雜誌編輯部。和很多中國人的命運一樣,我的母親、父親先後在文革冤案的迫害中去世。那時候的我還背著一個很大、很難熬的家庭政治包袱,父親的罪名能否平反還是一個等待了很多年的恐懼的等待。文革的結束對於我來說遠遠不是只有得救的狂喜。親人在迫害和折磨中的去世,給心靈的創傷就像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黑洞。從天堂到地獄的精神幻滅,又在那個黑洞外面留下一片荒蕪的空曠。記不清在多少個不眠之夜和父母相見,記不清在多少個不眠之夜獨自一人守著荒蕪和空曠,守著那個永遠無法填滿的黑洞。


那時候全中國都沉浸在轟轟烈烈的傷痕文學的眼淚裡,可是我卻沒有寫出一個字的「傷痕」,不是不想寫,是不能寫,在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以神聖、真理、革命之名相互殘殺、虐害之後,「人間」這兩個字讓我無言以對。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平生第一次去大同,第一次和那個眼神霍然相遇。


表面的理由是到了五四青年節,團支部要組織活動,其實是一群被禁閉了許多年的年輕人憋得難受,實在想出去逛逛。三十年前的中國還沒有旅遊業,那時候時興的說法叫春遊,還多少保留了一點簡樸的詩意。我們的春遊沒有什麼嚴格的計畫,只是在假期之內,往一個方向上盡其可能的多走走,多看看,有點信馬由韁的散漫。一夥年輕人熱熱鬧鬧的遊到了大同,大家先登北嶽恆山,然後是金龍峽谷百丈絕壁上的懸空寺,接下來當然就是最著名的、人人必看的雲崗石窟。北嶽恆山、懸空寺、雲崗石窟都沒有圍牆,都沒有門衛,也都不收門票,到處都是掩飾不住的荒蕪和破敗。雲崗的院子裡,除了文物所的管理人員,沒有解說員。走過亂石遍布的河灘,走到武周山腳下,在一個又一個幽黯的石窟裡出出進進盲目地亂轉,遠遠的,就看見了雲崗大佛偉岸如山的側影:大耳垂肩,結跏趺坐,微微頷首,面對著塞外的亙古荒原。我們一個石窟,一個石窟的看過去,在落滿了煤灰和沙塵的地面上留下些凌亂匆忙的腳印,留下些嘁嘁喳喳的猜測和爭論。不遠處,河灘邊上的楊樹剛剛抽出嫩綠的葉子,楊樹下面拴著幾頭寂寞的黃牛。石窟前空地的草叢邊上悠閒地遊蕩著兩群覓食的雞。荒涼、寂寞的悠閒中,我們這一群人的興奮顯得有點突兀。


終於,嘁嘁喳喳的閒談和爭論忽然靜了下來,左顧右盼的眼神不由自主地集中到對面,一群心猿意馬、玩興正濃的年輕人和大佛臉對臉地正面相遇了。片刻的安靜之後,人群裡發出幾句辭不達意的感嘆


「噢──這就是大佛呀!真高呀,真大……」


「這麼高,這麼大得鑿多少年啊……」


「你說怎麼別的都毀了,怎麼大佛就沒有毀呀?一千四、五百年啦……你看,你看,都挺好的,眼睛還是亮的,還是黑眼珠……」


「那黑眼珠是什麼東西做的?怎麼裝進去的呀?」


不知不覺中太陽已經西斜,山腳下邊別的遊客早已陸續散去,只剩下我們這一群。夕陽從武周山背後輝映著乾淨、遼遠的藍天。沒有雲,也沒有風,只有天幕上被夕陽輝映的透澈的寧靜,和身邊辭不達意之後的再一次安靜。


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大同一直是北魏王朝的首都。料想不到的是,雲崗石窟正是經歷了「太武滅佛」的浩劫之後,在「文成復法」時期開始鑿建的。武功赫赫的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曾經兩度下詔滅佛,拆毀寺廟,搗毀佛像,強令僧人還俗,徵召五十歲以下的沙門還俗服役,捕殺拒不還俗的高僧。雲崗現存的四十五座石窟,五萬一千多尊造像,都是在文成皇帝宣布「復法」之後持續六十年累建而成的。眼前第二十窟的這尊佛像,就是到處被人傳頌的雲崗大佛,屬於初期開鑿的「曇曜五窟」,是由著名的曇曜和尚主持建造的。這五窟的主體大佛的造像分別以北魏的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其中四位安詳而坐,只把滅佛的太武帝設定為立佛,而且在他的袈裟上布滿了無數大大小小、千姿百態的佛像。滅佛浩劫好像是昨天的噩夢,柔腸寸斷的慈悲終於化石為佛,武周山終於成為一切佛緣的再生之地。雲崗大佛是死而復生的佛。對面那雙靜穆平和的眼睛不止是閱盡了一千五百年人間苦難的眼睛,也正是一雙死而復生的眼睛。


一千五百年之後,「滅佛」的人和「復法」的人都已經化為塵土。一千五百年之中,更不知有多少朝代和生命化為了塵土。只有武周山下這雙安靜的黑眼睛留在了荒蕪的寂靜當中。


和那個靜穆平和的眼神對視著,忽然就有眼淚湧上來,忽然就有深深的撫慰從這雙黑色的眼睛裡,從那個無底的黑洞裡瀰漫出來……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下以前應林務局之邀拍攝的影音作品(請拜訪下列網址),當時工作人員約四位,先後歷時二年:



http://youtu.be/rwF5ftL0r5w


 



















































































 英名Green-backed Tit  

 學名Parus monticolus  

 俗名綠背山雀  
  目名燕雀目 (Order Passeriformes )  
  科名山雀科 (Family Paridae) 
  資料庫代號B0359  
  是否為特有種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應予保育  












































































 科特徵小型體態玲瓏的山鳥,頭圓尾短,嘴短而尖,基部粗厚。腳細,強健。

 成鳥外型描述

 成鳥羽色描述
  飛行辨識
  行為辨識
  相似種辨識白頰山雀僅一條翼帶,腹面兩側灰白色,非黃色。
  喙長0.95-1.1 公分
  全頭長公分
  跗蹠長1.7-1.9 公分
  全長13 公分
  尾長4.55-5.2 公分
  體重







































































 族群狀況普遍種

 定居性留鳥

 覓食場所
  覓食方法
  食性蟲食性
  主要食物昆蟲
  活動習性成群
  棲地類型林地.
  微棲地類型闊葉林.針葉林.混合林
  分布下限海拔 200 公尺
  分布上限海拔 3100 公尺


























 繁殖期約4~6月

 合作繁殖

  


 


http://www.youtube.com/v/rwF5ftL0r5w?version=3">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 http://www.youtube.com/v/rwF5ftL0r5w?version=3"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width="640" height="360">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 護 大 腸   大腸經
          How to have good health ── 台大 王正一教授
   




        王醫師的大腸經》
  





























      口述:王正一教授


   台大醫學院 榮譽教授 

      整理:游繡華

  

     在臨床與研究上,我與「大腸」為伍的日子已經超過四十年,以後還要繼續糾纏下去,也許五十年、六十年。

     透過大腸內視鏡與相關的檢查,我對於大腸這個器官及它的功能運作也稍有瞭解,敬重而又非常愛護它,我們已成莫逆之交了。

    大腸的長度大約一公尺,當我在做大腸鏡時,知道大腸真的是可長可短,非常有彈性,如果做人能像腸子一樣能屈能伸,那真是了不起。

   大腸裏邊的內容物東西,大家都熟悉,非常不討人喜歡但是,能夠維持大腸暢通無阻卻是很重要的每個人幾乎一天、二天就要去上洗手間做這個必須的動作如果你沒有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會很麻煩的。

 飲食之後,大腸就會快速反應,排空內容物以便容納新的廢棄的食後垃圾。

    最近幾年,大腸癌發生率突飛猛進,五、六年來已快速竄升到發生率第二名,僅次肝癌每年發生案例多達一萬人,非常恐怖。

   我覺得有責任替大腸說說話,讓每一個人,學會尊重自己體內這個了不起的器官,善待它它也會因此給予人體最好的回饋,也就能避免大腸疾病的發生了。

    所以,以下我將以大腸為第一人稱,帶著大家進入大腸的世界,也聽聽它的心聲。

 


 

         
少油少肉多運動 避免息肉轉癌化

         「你們要多運動,我才會有力量蠕動。」

     大腸對身體的主人提出第一項重要建議:一定要多運動。

    「每天日行萬步」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每天以一分鐘一百步的速度,走一百分鐘。成為生活習慣。

     我有一大串的「小兄弟」小腸,小腸有五、六公尺長,年輕有活力。而我的直徑寬約三至五公分,小腸比較細,直徑寬約一公分。

    我的小兄弟每天每天很認真地工作,會壓、磨、揉、搓、切,什麼功夫都會。食物從胃送下來以後,小腸就開始把它們由大變小,由小變細、弄碎,吸取其中的營養,包括蛋白質、醣類、脂肪、無機鹽、維他命等等,還有一些微量金屬。

    我的小兄弟們有很多「衛星工廠」,就像便利商店有中央廚房、連鎖店,各有不同設備或功能,有的負責存放,有的負責代謝。當然它存放以後,什麼部位需要什麼營養、或什麼物質,全由它分配。

    而我,大腸,只要身體吃進東西,立刻藉著胃反射,帶動我蠕動,我是很勤快的。所以主人很快有感覺要上廁所。

     這是帶動反射,我要負責「清空存貨」,運好準備儲存新的「貨物」,負責存放小腸處理後的廢棄物,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吸收水分。

     如果我沒有吸收水分的功能,一個人一天要拉出四、五千西西的水,每天就要補充很多水分才夠。

    我有又厚又韌的腸壁,但是我也需要營養。我最害怕的是肉類脂肪,特別是「含高油脂的肉類」,因為這些食物到了小腸以後,哦!油頭粉面。小兄弟被迷住,動作變得慢吞吞地,吃得飽飽地完全不想動。像人剛吃飽不想做事一樣,也像人喝酒後東倒西歪,五、六公尺長的小兄弟都不動了,連帶著,我想動也動不了。

    腸子不動是非常麻煩的事喔,因為我們兄弟雖然都不動,我吸收水份的功能還是很好,不會中斷,不會停止。我大腸裡的排泄物就變得越來越硬,液狀的貨物結果變成像石塊般硬,搬運好費力,我也可能無力搬動它了,這一來就會變成「便秘」了。

    身長一公尺的我,身上也會有一個一個小倉庫,叫作「憩室」。有的憩室是先天的,有的是因為我壓力太大、緊張,為了消除緊張,腸壁就向外膨出造成憩室。

    還有,如果存在我這兒的廢物變得很硬的時候,比較硬的廢物也會變大,相對於小兄弟小腸年輕力壯,沉穩如中老年人的我,可沒有力氣把這些大石頭給搬出去。這些沒有搬走的石塊,就成了很大的負擔,可能戳傷我腸壁的皮,而且小兄弟分解完食物糜,送下來的廢物,可能存有很多毒素、很多細菌,時間一久,我的皮就壞掉。失去我美麗的外表,也失去功能,好像雞皮疙瘩,一塊一塊的,這是所謂的「息肉」。這些疙瘩一個一個跑出來以後,有的時候會長大,會變成壞的癌細胞,所以我最不喜歡主人吃太油的東西。

    多纖維多喝水, 蔬菜水果最健康。 我喜歡的是蔬菜、水果,含有很多水分、纖維,當然也喜歡主人多喝水。

    因為纖維跟水在一起,就會膨脹起來,當膨脹的體積夠大了,我就知道我要動作了。我要把廢物排空,然後我也會覺得很舒服。所以,主人要了解,我這中老年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像大石頭般的糞便,我是排不動的,請無論如何要多喝水。

 

     如果身體太少攝取纖維質、水分,我這兒的糞便太多太大,我搬不動、排不動之後,就形成醫生們說的「機械性腸阻塞」〈Mechanical ileus〉。腸子前端可能會腫大起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也會受不了,最後我會爆炸、腸子穿孔,對身體是很危險的。只要醫師警覺,就會立刻切掉我潰爛的部分,唉,那我真是無辜受罪啊。可是只要平時多吃蔬菜水果,我就會很健康。

 

    我的營養是來自血管,我的腸壁周圍都有很豐富的血管。如果血管不暢通,我的外表就會受到傷害,就會出血。這就是所謂「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粘膜表面是很嬌嫩、脆弱,最容易因缺氧,缺血出血。

    二十多年來,臺灣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改變,西化的速食連鎖進駐,人們都愛吃油炸的食物。而且平時都很忙碌,就少運動,可能也沒有多喝水的習慣,所以這幾年來,聽到我們大腸罹患癌症的例子是越來越多。大腸癌的死亡率增加十倍,發生率增加到十多倍。二○○五年的數字顯示,大腸癌的發生率達到九千六百例,這已是接續在第一名肝癌之後,排名第二了,與九千九百例的肝癌相差不多了。

    而就在2007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已經突破一萬例。肝癌是第一個突破一萬例的癌症,大腸癌是第二個,而且案例還在持續增加中,這是非常恐怖的。「我不希望健康的我長癌細胞,因為長了癌細胞我就痛苦了,我被害、要被開刀,我要變短了,這些都是我不樂見的。」

      切勿亂服藥

   我有的時候也會發炎,有種種原因可能引起發炎,特別是主人喜歡吃抗生素時,抗生素可能會讓我「拉肚子」,引起我「結腸發炎」,甚至害我的表皮爛掉、鼓脹起來,形成偽膜,這是很嚴重的。所以我也呼籲人類,非必要時不要隨便吃抗生素。

    長期吃抗生素,就要小心有特別的細菌會跑出來,這些細菌就是偽膜性結腸炎發生的重要原因。已知大約百分之二至三的人身上有這些細菌,現在越來越多,尤其在長期療養院的住客可能多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醫院住院的病人也多到百分之三十,這是所謂的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這也是未來院內感染管制非常重要的課題。

 

   「 吃了壞東西,我受不了,就要很快排出去。」所以,主人腹瀉是因為食物中有毒素,需要儘快把毒素排掉;所以不必立刻吃「止瀉藥」來解決問題。例如偽膜性結腸炎,就是標準的梭菌引起的發炎,你給我吃抗痙攣、抗蠕動的藥,結果呢?就發生一個問題,這些壞東西跟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反而不好,所以有這種屬於刺激性的毒素、細菌存在時,最好是不要給我吃止瀉藥,毒素反而排不出去。

     還有,或許主人會覺得奇怪,如果我發現裡邊有血,我也會想辦法很快地排出。雖然血本身是很寶貴的東西,可是我很愛護我的環境,我很環保,我不要這裡血流成河,我不要,也不喜歡。

    胰臟發炎腸不動

   還有一項我大腸最害怕的刺激──來自胰臟。

    胰臟發炎的時候,會分泌胰臟酵素,胰臟酵素會消化我、我會被溶解掉,我會被吃掉;如果我亂動,這酵素就會亂跑亂竄,影響就會很大,所以我懂得犧牲小我不影響大局,我要發揮防火牆的功能,把它隔開。

    可是如果遇到「腹膜炎」這樣的大災難,我也沒辦法,我也分不清楚那裡是真正的病變,這時候我只能消極地罷工處理,整個腸子不蠕動,這是所謂的「麻痺性阻塞」,唯有這樣能保護大腸也保護整體。我不是不愛動,我絕對是盡責的。平時,我是很規律地在動,一分鐘動二次、三次。我一動就是整條按照次序地動,但是遇到外面情況不好的時候,我就不敢動。

      少用牙籤免危機 

    很多人習慣用牙籤,但是小腸和大腸我們兩兄弟都很害怕牙籤。牙籤一不小心咬斷了,喀擦,結果牙籤掉到食道,沒問題;掉到胃,沒問題;掉到小腸呢?「那我的小兄弟會被這些尖尖的牙籤傷害,甚至被牙籤刺破。」

    所以我們最不歡迎主人用牙籤。

    還有一些很硬的藥物也可能傷害到我。

    特別是止痛消炎藥〈NSAID〉,品質差的消炎藥「崩解率」很差,意思是說不容易溶解也不容易吸收,從食道滾啊滾到大腸來,在滾的過程,藥的外表有一部分已經破掉,帶著很強的腐蝕性,NSAID 的成分都是鹽酸,我的內皮被灼傷、潰爛。NSAID 引起的腸壁的問題,是最近十年非常嚴重的事實,會引起出血,醫生用內視鏡檢查可以看的到藥就留在那位置上。

    大腸歡迎益生菌〈probiotics〉,但是益生菌一吃就是幾億個、幾十億個,甚至一百億個,數量太大,裡面是不是有藏著一些「壞菌」?很令我憂心:「一次吃進這麼多的菌,如果藏著『壞人』,那就很麻煩,會不會傷害到我?」

    所以,我還是希望:有正常的飲食,有適量的纖維,有正常的活動,有足夠的水分,而且不吃油,不吃肉,四個有,兩個不,是保護我最好的方法。NSAID 

    王醫師的大腸經

    各位讀者,聽完大腸的吶喊之後,回復到我腸胃科醫師的身分。
    我要呼籲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的食物,少吃肉類,要多運動、多喝水、多吃素,絕對可以「腸」保健康。請每天至少有一餐,每一週至少有一整天吃素。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朋友寫的文章,收藏在這兒,與大家分享。


床單與被套  


   大雨停歇的午後,峇里島水明漾區積水不退,街道如河,我趁著無雨時分,涉水逛街尋找蘋果綠枕套。悶在Villa半天的觀光客傾巢而出,汽機車駛過深坑大洞,嘩嘩濺起水花,我為閃躲兌幣掮客的糾纏,涉入不見路面的水道上,不時被機車乏力的喇叭聲警示,我的腳趾因穿人字拖而磨破皮,傷口觸水隱隱作痛,從街頭逛到街尾,各式小攤與家飾店,多數販售峇里島傳統染布,到了精品店區,終在街尾一家連鎖寢具店,買到近似蘋果綠的枕套。  


  我欣喜提著戰利品步出店門,訝異積水仍未消退,達成任務後,輕鬆拿著相機拍攝街河景像與店家的豔麗櫥窗,一腳踩進水溝,踉蹌跌入水中,鏡頭未關的相機泡水後,再也無法啟動,連鏡頭都縮不進,對街的掮客見我狼狽模樣,噗哧大笑。回到Villa後,我用吹風機猛吹相機,再用乾浴巾包裹,將一對飽濕雨水的綠枕套擰乾,用力攤平皺摺,晾在庭院的椅背上風乾,然後潛入泳池,雨雲飄散,黃昏寧靜,僅有換氣與滑水的輕緩聲響,我浸沐微藍水中,風拂過水面,Villa的廊燈串成金黃弧線與椅背枕套映著池水悠晃。 


  我躺在Villa池畔歇息,望著水中倒影,這是許多旅人在峇里島最安寧的片刻。在晝夜交替的微光中,腦海湧現自己近年採買床單與被套等寢具布品的過程。我為了替一件購自印度的普普風床單,尋找合適的枕套,搭配成一組床包,連到南洋度假仍心懸此事,如今折損一台萬元相機,不免自嘲,孤單旅行峇里島,已夠落寞,還為尋覓枕套,賠了相機跌成狗吃屎。  


  我對床單被套的收集癖始於六年前的印度之旅,那年我結束一段短暫戀情,卻難以釋懷,到北印度流浪一個月,鎮日與孩童嬉鬧、遊逛景點,或在民宿頂樓吹風,將思緒放空,用盡各種方式想忘記劈腿離開的K,每參觀一座佛寺或印度教廟宇必對佛陀、印度教眾神祇祈求,希望揮別憎恨別離之苦。但越想忘卻,記得更牢。來到恆河畔,甚至隨印度人沐浴河中,掬一把河水,閉眼往臉上抹,希望能滌洗傷鬱之心,浸沐恆河懷抱,一度將混濁恆河水當成忘情水。返回旅館後,奮力用肥皂搓遍全身,洗去沾黏的汗漬與泥沙灰燼,淚卻隨著蓮蓬頭流水滑落。  



  旅程末段我逛進久德浦一家寢具店,店員攤開一張又一張北印度風格的印染床單,令我愛不釋手,我決定在離去前,在這座以印染紡織聞名的城市用完剩餘的盧比,狂買四件雙人、三件單人以及多個枕套、桌巾,多數是北印度風的手工植物染與幾何漸層圖案,拼布枕套的繡工雖粗糙,但純棉布料柔軟,色彩亮麗,散發濃濃異國風。為了將十多件床包布品扛回家,我丟掉兩條破牛仔褲,騰出背包空間,辛苦揹回台灣。  


  但印度全年酷熱,床包根本沒搭配被套,我買的床單與枕套,色調與紋飾大不同,回家攤在床上,怎麼搭配都扞格不入,雖然隨意混搭也是一種美,但我對色彩搭配敏銳度高,寧願將各自落單的布品疊置衣櫃,也不願勉強湊合使用。在外租屋多年,讓兩套素色水藍色與白色床包組輪流伴我入眠。  


  直到去年我成了有殼一族,打造夢想中的藍色臥房,花了數天在網路搜尋寢飾,相中以天藍色與白色為底色的七彩條紋,品名為「夢幻海洋」的雙人四件式被套床包組,搭配寶藍色緞面床頭板與淺藍色的主牆,恰如其分,臨睡前,屋外的溝渠流水潺潺,有如浪湧拍岸的節奏。我將藍色臥房的照片貼在MSN的顯圖,將暱稱改為「睡在一片藍色海洋裡」,線上的朋友不時誇讚,這房間很「正點」。  


  獨住新宅的第一個月,日日難以安睡,夜裡在闇黑的斗室張開眼,躺在床上望向如燈塔的冷氣電源黃色光點,面對冷清陌生的居所,我像魚離開海洋,躺在沙灘慌張拍打尾鰭,我來回踱遍屋內各角落,強迫自己熟悉客廳、廚房、客房以及浴室的位置與空間擺設,有時落寞枯在沙發上,或趴跪抹地像魚一般巡游,但我最常以換床單被套打發失眠夜。  


   攤開那疊塵封數年的印度床單與枕套,四件雙人床單的色彩圖案特色迥異,有春夏淡雅潔淨輕色彩或秋冬沉靜優雅色調,我決定替每張床單尋找合適的枕套與被套,可依心情起伏與季節遞嬗,隨時更換  


  我的臥室窗簾、床頭櫃、衣櫃皆為簡約線條與色調,每件印度床單鋪上床,臥室氛圍截然不同。我抽空到寢具店尋找合適的床單與被套,希望能買一組素色被套與枕套,能搭遍四件床單,可惜每件床單的主色不一,只能各自配對。  


  這四件床單中,屬由橘黃紅綠四個色塊組成的印度普普風床單最難搭配,鮮豔的色塊裡,各有線條構成的星星、圈圈、鬱金香、水仙花圖案,鵝黃色與蘋果綠色線條滾成布邊,如一幅用色大膽的圖畫,在春夏時節或心情愉悅時,最適宜鋪上這件床單,我決定用素色的鵝黃色被套、蘋果綠枕套配成一組。在寢具特賣會賣場挑了一件鵝黃色被套,但連素色綠枕套都難找,更遑論蘋果綠枕套。後來我在東海商圈一家寢具店,找到草綠色枕套,回家對色後,發現色差甚大,再拿去換成紅色搭配另一件床單,車卻停在中港路被拖吊,拖吊費加上保管費,都可買一整組床包被套。  


  我向友人轉述尋覓床單被套的過程,竟被虧說,有六組床包不嫌多,乾脆再多買一組,可當一夜七次郎。  


   失眠夜,我起身換床包組,吃力將棉被塞進被套,緊抓棉被四角,奮力在空中甩盪棉心,記憶的底片也隨之飄盪,想起應允要一起打造夢想中的家,攜手坐上陽台看風景,慢慢變老的H  


  曾經我們將IKEA當成約會地點,喜歡北歐極簡的家具風格,在寢具區替彼此租賃的套房挑選合適的床單被套,帶著H挑選的蘋果綠床包,回到住處H迫不及待鋪上新床包,翻看產自印度布廠標籤,我堅持要浸泡熊寶貝洗衣精,洗滌曝曬後,會更柔軟舒適。當我們對圖案色調甚至洗滌程序起了爭執,意見相歧,我總說下次去印度買一批回來,便宜又浪漫,還可網拍賺回旅費呢。  


  今年再返印度,H已離開半年,跟K一樣劈腿離去。我刪除HMSN、手機號碼,卻刪不去深植心上的愛戀時光。我在孟買一家寢具店購買一組寶藍與天藍緞紋相間的織紗床包,翻出多年前的淺藍色棉質被套,雖然布質不同,但剛好與同屬藍色系的床單枕套搭成一組。這件淺藍被套,存有H留下的一個姆指印淡淡血漬,不細看,也難以察覺,有時被單捲成一束,血漬像躲迷藏般消失,摺被時,常會刻意將血漬內摺,時日久了,就隨意亂摺。  


  多年前的夜裡H的傷口滲出血水,沾染被褥,染紅白色床墊,堅持將褪色陳舊的床包丟棄,但被套被我偷偷拾回,搬入新宅,我不捨丟棄半新不舊的床墊,用床單包覆床墊,每當我更換床單,便想起與H一同甩被換床單、幫H換藥的情景。  


  為遮掩床墊上的淡淡的血漬,我仔細整平床單,將邊邊角角塞入床縫,包覆著斑斑點點,卻藏不住字句刺入心窩的鋒利言語,分手那夜H任性地說:「你是完美主義者,有很多行為讓我很不喜歡,我們當朋友比較適合。」然後,轉身下車,頭也不回地走入暗巷。當車門啪一聲闔上的剎那,我們既是生離,也是死別了。  


  我天真以為,在愛情裡包容對方的缺點,即能和諧相守。  


  某個晴日早晨,我在晾床單時,發現一組藍色格紋被套與枕套的背面,是整片素樸的寶藍色,正好與另一件融混印度與英國織品風格的大象花草疊圖床單底色一樣,有如同組設計的一整套四件式床包組。我索性花了半天,洗滌十多件床單被套,晾在頂樓曬衣場,各色床單被套隨強風獵獵翻飛,夾子彷彿隨就要鬆脫,床單被套幻化成飛天魔毯,載著情愛懸念,翩然飛去。  


  我逐一檢視一字排開的床單被套,有些褪色、缺鈕扣、布料起毛球,每一件都殘存著情人的體溫,不捨扔棄,就收妥沿用,時而曝曬,就像懷念那些永不復返的吉光片羽,我將色彩布質相近的床單被套配成組,色彩組合也許不是那麼光鮮自然,卻也能自成一格。  


  這段偏執尋找寢具的過程,一生只有一回,我努力尋覓床單與枕套,卻難以找到如同一系列設計色彩、紋飾、質料吻合的床包組,在愛情裡我知道那不是我所想望的,試著包容某些不完美。當我在夏日換上蘋果綠枕套,那是H最喜歡的顏色,多年後,我不再認為蘋果綠過於俗艷搶色。  


  當我枕著蘋果綠枕套醒來,我不再想起H換回純白床包與被套,讓心回到最初的原點,像窗外白雲一樣,自在飄移。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摘錄自網路文章。在下將標題更改,原因是覺其作文題目「拒絕」二字語帶負面情緒,以厭離之心追求人生更高的價值。雖見一往無前的氣勢,但在進德修業過程,似稍嫌有其美中不足之處。筆者故用「穿越」代替拒絕,也許更能彰顯積極意義,使人在脫離平庸之前,保有溫暖光明的內心。


恰似觀看一池清蓮時所形成的態度。我不是因為討厭汙泥的軟爛氣質而向上伸展,而是立穩腳跟,點滴汲取在地的養份、領受風沙,自然隨本性轉化、滋長而含英吐華。



 



 





拒絕平庸(中國大陸2011年高考滿分作文 )


----作者:宜興中學 王希



  不由得想起早上過來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只是一個招牌,卻可以讓這一家平凡的餐館從一幹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這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鬥,而他們現在,叫做蟻族;他們的住所,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棱角,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丟棄在腦海盡頭,他們早忘卻了身為高學歷人才的驕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於平庸甘於卑賤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只是螻蟻。


  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登臨。



  是否有一顆強者之心,一顆超脫平庸的心,是平庸與出眾者的分水嶺。人只是會思想的葦草,最高貴的就是會思想。所以人的高貴來自靈魂,來自思想層面的高貴。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眼中的堅定,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仍會有香如故



  蟻族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俯視那有著優厚境況的燕雀,我堅信:終有一天,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朝遊北海暮蒼梧,攜長風,浩蕩而去。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腹藏詩書但不得不囿於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



  我必去風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後,與老闆相視而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拒絕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摘錄自網路  http://avg520025.pixnet.net/blog/post/29005126-@%E6%8B%92%E7%B5%95%E5%B9%B3%E5%BA%B8%EF%BC%8C%E4%B8%96%E7%95%8C%E6%9C%89%E4%BD%A0%E8%80%8C%E7%B2%BE%E5%BD%A9%E3%80%82):



在「一張考卷定終生」的6搏戰中,作文上拿分,非同小可。對此,畢業班語文老師比學生更緊張。他們事先運籌帷幄,使出渾身解數,模擬出若干個作文題,幫考生預作準備,行話叫「猜題押寶」。待打開試卷一看,押中了,這個教師立即成為活孔 明,校長也身價倍增。但今年卻爆出一個擊破上 述慣例的消息:江蘇宜興中學的王希由媽媽開車送考場路上,偶然瞥見一家小吃店,招牌是「風沙渡」。他似有所悟,但並未放在心上。等考場坐定,打開試卷一看,作文題是「拒絕 平庸」。王希眼前靈光一閃,讓這個作文題目和那家小吃店招牌輕輕一碰,一篇八百字的作 文完成了。閱卷室中出現滿分作文的消息不脛而走,北京大學招生組奉命飛赴宜興登門搶人,簽字吧,小伙子,此刻開始,你就是咱們北大高材生啦!





吃店開業前,鄰家一位女親戚宋杏芬(律師兼作家),見老闆夫婦艱難創業,如穿越重重風沙,隨口說出這個店名。如今,一篇作文如平地一聲雷,為世界華人矚目。「風沙渡」域名 fengshadu.com)已經被搶註,在網上叫賣24000元,還有投資專家預估「風沙渡」會成為餐飲連鎖品牌。更有一些家長帶孩子專程來此店就餐,以便汲取靈氣,決勝未來考場。




作文卷不同於數學卷。一道數學題,對了是滿分,不對是零蛋,無可爭議。當一份作文卷隨機到達初評老師手裡而被評為滿分,不僅需要伯樂的眼光,更需要敢於擔當的膽量!為什麼呢?你給了滿分,一會兒別的老師要複查、抽查。若對照評分細則,找出一個錯 別字, 一兩處「標點使用不當」、「用詞 不當」、「語意不明」之類的毛病,容易得很。評卷老師都是臨時各處抽調,不是 熟人,表面客客氣氣,難免文人相輕,指出別人疏漏,則顯示了自己的水平。與其讓別人挑剔,不如先扣上幾分,堵別人的嘴。所以作文給分,及格容易,得滿分難 於上青天。因此,這位初評王希作文的老師,果斷地給了滿分,又闖過層層把關者 的審閱,現在已經擺在世人面前而獲得交口稱讚,我們有理由首先向這位有膽有識 的無名英雄致敬!諸多偶然因素讓王希嶄 露頭角,但偶然中寓有必然。



請看這篇滿分作文的片斷:「不由得想起早上過來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 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彷彿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種粗獷渺遠 的豪情在胸中激盪了。……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芥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於平庸甘於卑賤的心,那唯一 的歸宿就只是螻蟻。要成為強者,必先有一顆強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 』。對,登臨,是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登臨,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登臨。……有了一顆拒絕平庸的心,終有人會從你眼中的堅定,從你不俗的談吐與緊握的雙拳看 出你的不凡。即使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即使會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詆 毀,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 』,仍會有『香如故』。『蟻族 』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俯視那有著優厚境況的燕雀,我堅信:終有一天,能『扶搖而上九萬里 』,『朝游北海暮蒼梧 』,攜長風,浩蕩而去。……」如此稜角分明的立意,即使大陸知名報刊文章,也不多見。文采更不俗,二、三百字中明用和化用了辛棄疾、杜甫、曹雪芹、陸游、司馬遷、莊子、李白的精華詞句,流暢明快,高屋建瓴,不見斧鑿痕跡。沒有不懈的苦讀和獨立的思考,再加穎悟的才具,是寫不出來的。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桐花池


提供民眾休憩的涼亭







 



兩個池以作調節功用


注入池內的活泉










港源土地祠





實用設計感的石香爐


手造石桌椅




當用一種閱讀的心眼看待周遭人事時,總會發現其中的變化。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圖照片是手機吊飾(積層鋼小兔),郭常喜先生出品。氧化生鏽生成的天然紋路,煞是好看!


 


 


龍樹精舍參訪記


  與慧靈法師同去位在南投縣鄉間的精舍,常住法師俗家時曾任公司總經理,結過婚育有一兒,因好樂佛法、覺人世無常,遂安頓妻女後物質財產幾乎全數奉送給已經建立起的家庭,毅然出家。


  且不論這行徑好或不好,畢竟雙方談妥,在彼此能接受的情況下,每個人對生命的價值和作為都值得尊重。


    法師開示止觀雙運初步功課,觀察呼吸快慢、冷熱、長短等一切變化,專注於「覺」,這也是我平時所練習的項目之一。言談之中發現他有實事求是的性格,以阿含經內容為修行的主軸,不談玄妙境界,只做日常生活中能實行的、能印證的內容。由靜而動去觀修起心動念,保持覺察的敏感度。


  一位男居士與法師有些辯論,其內心特定的立場尤其堅定,每每聽到「那是你們佛教的看法」時,兩個人就停頓了。幾次之後,某位比丘尼說的話,在下頗感認同。她說,居士談論佛法,在等待別人論點的漏洞或不圓滿處加以攻詰,失去原本真理應該愈辨愈明的目的,失去焦點,並非談論佛法的良好態度。


  比丘尼法師點出了平常我們在談論事物時的通病,有時為了輸贏忘了追求真理的初始用意。值得我自己平常言談需留意。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一、官方資料


氏族與命名


賽德克族是由德克達雅(Seediq Tgdaya)、都達(Sediq Toda)、德路固(Sejiq Truku),等三語群的族人所組成,主要分佈在本島中部、東部及宜蘭地區,包括祖居地南投縣的仁愛鄉,移居地花蓮縣秀林鄉、卓溪鄉及萬榮鄉,以及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


賽德克族的社會中,依循著祖訓gaya的規範制度,以不同的功能而組成的團體,共同維繫著這族群或是這一群的部落,形成一個共同體。依照功能的不同分成部落組織、祭祀、共負罪責、狩獵等等的集團,只不過之間團體在族群內差異大,無法仔細的述說。


部落組織主要以血緣關係,也就是宗親的關係形成一個基本的單位,在此社會組織內,內部以共享、共同祭祀、共同守獵等等的功能,也必須要保護這一團體不被其他部落侵擾,必要時在相同地域環境內的團體會形成一個攻守聯盟,共同抵禦更外圍的敵人,此時就是共推一個大頭目,代表這區所有的部落,是權力的代表,也是發號施令的人。


狩獵集團以及祭祀集團同樣也是賽德克族重要的功能團體,狩獵團體主要是狩獵不是個人的行動,是集體的行動,可以達到分工、共享、共食的功能,在戰事發生的時候,也數個狩團連盟共同採取行動。祭祀團體主要是以共同祭祀對象為組合,以奉行組訓規範而立,執行祭祀活動,同時具有部落調解糾紛的角色,是部落中具有仲裁力的團體(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賽德克族,2009



社會單元


賽德克族的部落是以GayaWaya)為主、部落意識為輔之生活系統,所建構的傳統農獵社會型態,GayaWaya)是賽德克族的律法、是賽德克族的社會規範,該律法與規範是由祖先代代相傳而下的,故亦稱之為祖訓,部落意識則建立在GayaWaya)的基礎上。


賽德克族的部落各有其部落領導人,即俗稱的頭目,除部落領導人以外,部落長老、各傳統祭儀的主祭司,巫醫及紋面師等各有其一定的社會地位,因賽德克族的部落領導人並非世襲制,部落長老常是部落領導人的舉薦者。其次是狩獵團及獵首團的解夢者、善獵的男子及工於織布的女子等亦頗受族人們的敬重,在過去的年代裡,他/她們相當於現代所謂的上流社會群。


賽德克族語(alang)有部落、區域及邦國之意,因此賽德克族的部落並不一定是指單一的部落群體,而常常是由二個以上的子部落所形成,例如沿溪流兩旁的丘陵腹地或沿山稜兩邊的緩坡地,綿延1~3公里可能散佈著幾個部落,通常會以該地區最早開發之地名為區域名稱,但不一定是部落名稱;或以主部落名作為該地區的名稱,此時的部落名也代表著地區名稱。


強烈的「部落意識」是賽德克族傳統部落生活的核心,部落型態的組成基礎及部落族人的互動模式,都由部落意識的凝聚而形成。傳統部落的初始型態是建立在人與人的緊密關係之中,人與人的依存關係逐漸形成部落的集體意識,這樣的集體意識發展為強烈的部落意識(郭明正,2008



 


命名文化


賽德克族雖然屬父系社會,但很多現象卻顯示著賽德克族女男平等的平權社會,例如賽德克族人的傳統名字,在子女與父母連名的族規GayaWaya)中,可「子父連名或子母連名」亦可「女父連名或女母連名」。又若家中無男嗣則可招贅為婿。賽德克族的家庭結構看似男性作主,但在為新生子女命名時或在子女論婚嫁的場合,女性長者的意向往往凌駕於男性長者之上(沈明仁,1998


一般而言,賽德克族新生兒出生數天後,開始命名。命名大都是由家裡長者。小孩的名字依傳統命名法(Waya),即取祖先之名,本名後面要附加父親之名,而父死則附加母親之名。例如:Temu(本)basaw(父名)。名字取法的原則,長男用祖父之名,次男用曾祖父之名,參男用高祖父之名字。因為部落名字並非很多,因此會有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為使親族將來不會混淆,一般家裡的長者會口述傳遞其子孫。但沒有文字的記載,一般宗親能口傳追溯到上四代就已經不容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賽德克族,2009



 





之二、電影導讀



關於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為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又分德克達雅群、道澤群和德路固群,過去他們被歸類於泰雅族中,只因兩族的文化相當接近,唯有語言不通而已。經過許多年的正名運動的努力,賽德克族終於在2008年成為第14個台灣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傳統的賽德克族,遵守著Gaya(祖訓之意)的生活方式,並與大自然共生存,他們的主食為甘藷、芋頭和小米,肉食部份則以狩獵方式得來,主要有飛鼠,山羌和山豬等。在傳統服飾方面,則以長袖上衣為主,在打獵或耕作時,長袖可以禦寒並抵擋開路時的免於被植物割傷,質地為麻料,另搭配植物染料。傳統建築主要以有部落家屋、糧倉和望樓,住屋是半穴居式的木造形式,在建造時會先在預定地向下挖兩公尺深,接著在坑地上立柱蓋屋,而屋頂材料常以岩石板和白茅草建造而成。



賽德克族中最有特色的文化,就是紋面及出草。在賽德克族文化中紋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紋了面的人才可稱為成人。女人必須學會織布、男人則要獵回敵人的首級(出草)才有資格紋面。有紋面的人才等於已成年以及擁有民族的標記,也表示男人足以保護家園,女人可以持家,而沒有紋面的人則難以在族群立足。他們認為有紋面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族語稱為「賽德克巴萊」,也只有賽德克巴萊死後才能穿越彩虹橋,到達祖先居住的祖靈之地,而祖先也會以臉上的紋面與自己的子孫相認,因此紋面有認祖歸宗之意。
另外,出草是男性尊嚴的象徵,身為賽德克族的男性都必須經歷獵敵人首級(出草)的過程,藉此表現自己英勇可靠能捍衛家園,族語稱出草為「mgaya」,意為「執行道德」。然而,並非每次出草都會成功,有時在獵取對方首級過程中,也會被敵人所殺,因此,出草為一件極重要之事。而在族人的祭祀典禮中,敵人的首級是對祖靈最崇敬的祭品,甚至還可為族人祈福和治病。所以,在出草回來後,獵頭者會將其首級清洗乾淨,並且為人頭吃飯喝酒抽菸,表示對敵人的尊敬。


然而,在日本政府入侵霧社地區取用大自然資源時,逼迫賽德克族男性放棄狩獵轉而搬運木材;女性則放棄編織衣裳,改為日人幫傭,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被勒令不准紋面,失去民族圖騰的賽德克族,迫使莫那·魯道最後覺得要為尊嚴而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賽德克族起源的傳說,他們認為人類是由一顆奇怪的、半石半木的樹神中誕生出來的,也因此,在霧社事件發生時,許多婦女為了讓家裡的男性專心出戰,而集體上吊於樹林自殺,試圖回歸一開始族群人類誕生的地方。



 


 


霧社事件始末
1895
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順利取得垂涎已久的台灣島。可是當日本人真正登陸台灣時,卻感到非常失望,衛生條件奇差、醫療設施沒有、交通也很不便利,比起已經現代化的日本國,台灣可謂是蠻荒之地。
日本人發現如果要認真建設台灣,肯定是個超級大錢坑,因此出現「台灣賣卻論」,打算把台灣給賣了。後來考慮到台灣的戰略位置,以及蘊含的林木礦產資源,只好『含淚砸錢』經營台灣。
「霧社事件」發生於1930年,距離滿清割讓台灣已經3535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嬰兒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繁衍第二代。台灣在日本有心經營下,已經累積不少建設成果,島民的民生環境大有改善,可是異族統治下專權控制的不公卻更甚以往。
『在日本人統治下生活不好嗎?』『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這一年已是民國19年,中國大陸內戰未休,發生「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聯合發起,挑戰蔣中正中央政府的內戰。戰事蔓延河南、河北、山東、兩湖,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傷亡在三十萬以上。賽德克族長久以來在深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清朝政府來台開墾與高山族的相處之道一直以「井水不犯河水」處之,然而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政府則決定要深入中央山脈取得廣大的森林資源,為從高山族賴以生存的腹地取得資源,而強硬執行「理蕃計劃」,頑強的賽德克族則是此計劃的最大目標,凡是不肯歸順日本政府者,就會遭到不人道的討伐,因此剛開始開墾時,遭受到原住民強烈的抗爭!然而,即便再強悍的賽德克族人仍不敵日本西化的現代武力,最終只好順從投降。當時的賽德克族的馬赫坡社頭目為莫那·魯道的父親,就是在反抗日軍中戰死的,此時日本勢力侵入霧社,奪得主導權。
當莫那·魯道接下馬赫坡社頭目時,日本政府的「理蕃計劃」改採安撫政策,試圖拉攏各部落頭目,以便治民。甚至,還招待頭目們參觀日本,與其說是招待及參觀,不如說是展現自己的軍力以達到恐嚇的效果,希望原住民可以知道自己勢力單薄,不敢再向日本政府造次。
但是,莫那·魯道不因此受到威嚇,反而還在19201925年發動兩次抗日活動,不過都因機密洩露,而未能成功。當時採取安撫政策的日本人未施予懲罰,反而還兩度釋放莫那·魯道,經過這兩次的經驗也讓他更加謹慎,表面展現對日警順從,不敢隨意反抗。日本人逐漸在霧社設立警察課分室、郵局和學校等等建設,而霧社地區也成了當時的模範蕃區代表。甚至,日本人還培養資質優異的賽德克人,進行文化殖民,使之完全日化,花岡一郎和二郎就是日化的代表。
當時,日本政府命令原住民男性必須入山搬運林木以便建設之用,並且不允許原住民使用他們原始的方法,即用拖運和推丟的方式順應鬆軟的地形,反而強迫他們使用抬運的方式以保持木頭的原貌,因此,工作過程中許多族人常被日人毆打,甚至還因為砍伐不當造成五個正在工作的原住民被壓死,埋下抗日的種子。


另外,根據日方於1930107日的記錄,莫那·魯道長子達多·莫那在一場族人的囍宴中,見到剛好路過的吉村日警,興高采烈地拉著他要一同喝酒慶祝,沒想到吉村卻嫌棄達多手髒並以警棍毆打達多,引起在場族人憤怒而群起圍毆吉村。
此次事件,驅使比荷·瓦利斯和比荷·沙波的策劃抗日活動,並且遊說莫那·魯道參加,沉寂數十年的莫那·魯道在「延續族群」和「為尊嚴反擊」之間思考許久,最後決定,要用鮮血洗盡靈魂來捍衛尊嚴,冀望死後還能回歸祖靈之家的彩虹橋頂端,並且率領有六社族人共四百多人加入此役。



每年1027日都會舉辦霧社蕃童公學校和日人小學校的聯合運動,是山區大事,又逢台灣神社祭的前一天,也是日本人所謂的「宵祭」,是個盛大的祭典。因此,除了原住民、平地人之外,前往湊熱鬧的日本人比以往還多,所以,大家決定選定這天在校園一舉消滅日本人。到了當天,抗日族人於清晨開始行動,莫那·魯道策劃了消滅外圍,孤立據點的戰略,將霧社四周具有武力的駐在所先攻破,然後再全力攻擊霧社


起義族人先將有武力和年輕力壯的日警引出會場,一一包夾殺害,接著,以槍鳴作為暗號,躲於四周的族人伴隨的吶喊聲,包圍會場進行廝殺。同時,埋伏於霧社街上的壯年隊也出動進攻,整個霧社已被抗日烈火所吞沒,族人見到日本人更是一率格殺勿論,並且還破壞日警的通訊線路。這天,賽德克族可以說完全光復霧社,也是台灣抗日史上殺日人最多的一次,史稱「霧社事件」。


霧社地區日人幾乎全滅消息傳出,日本政府積極派兵出戰,然而,因為不熟悉地形而陷入苦戰,最後,日方想到奇招,找來與莫那·魯道敵對的族群道澤群,利用族群關係矛盾的弱點,利用道澤群族人成為「以蕃制蕃」的一顆重要棋子,同時,日方又輔以現代化武器攻擊,一一消滅抗日族人。戰爭過程中,不願死於日人手下的族人,有些選擇自殺方式了結生命,包括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也在深山中開槍自盡。


二次大戰結束,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政府,為感念賽德克族至死不屈的氣節,以及紀念他們英勇事蹟,在霧社地區修墓建碑,使得事件過了許多年後,抗日族人的靈魂得以翻身安息,並受到後人所崇敬。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維爾(左)與布羅茨基



















他震驚的是,那位真正觸到他痛處的對手過世了,而那場論爭再也無從繼續了……




布羅茨基曾質疑哈維爾的見解









《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書影。
(圖/新銳文創提供)
文字有時真的奇妙。如果說布羅茨基(Josef Brodsky)是一位深諳人性的思想家詩人,善以犀利的思想力量,密集地將他的質疑擲向對手。而哈維爾(Vclav Havel,1936年10月5日–)則好用他低調的老練和哲人般四兩撥千金般的不疾不徐從容應答。所以,他們的文字一旦碰撞,擦出火花,不僅精采,而且發人深省。


1994年2月17日,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雙周刊《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籍前蘇聯流亡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針對哈維爾在1993年5月27日的《紐約書評》上發表的、原為哈維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授予其總統勳章時發表的演說〈後共產主義的噩夢〉(The Post-Communist Nightmare)一文,寫了一封很長的公開信,質疑作為總統的哈維爾在這篇演講中提出的許多見解。為此,哈維爾寫了回覆的公開信,並在信中邀請布羅茨基經由直接見面,深入探討。


這是一場發人深省的思想論戰,兩位既有深厚的歐洲文明背景,又有共產主義制度下牢獄經驗的作家,通過文字一來一往,其涉及的問題不僅深刻,而且讓我難以忘懷。


 


震驚「對手」竟已過世








 

 


 


1999年夏天,我到作為總統府的布拉格城堡拜訪哈維爾,在訪談時,我特別詢問哈維爾,在他們當年那場公開論爭後,他是否和布羅茨基見了面,並一起坐下來深入探討過他們顯然有著明顯分歧的觀點。哈維爾沉吟了一下,告訴我,他還沒有機會和布羅茨基見面交談。看得出來,他對我會關注那場論爭頗感訝異。



「可是,布羅茨基已經過世了。」我說。


「什麼!他已經去世了?真的嗎?」哈維爾一下子愣在那裡,他驚呆了。


「由於心臟病突發,他已於1996年元月在紐約去世了……」我說。


交談在一瞬間凝固了,我那句未說完的話,似乎也僵立在空氣中。哈維爾睜大眼睛望著我,瞳孔一動不動,透著一種複雜、讓我難以看透的神態。我也愣在那裡,我和他都被震驚了,但原因各不相同。


他震驚的是,那位真正觸到他痛處的對手過世了,而那場論爭再也無從繼續了。


我震驚的是,布羅茨基已經逝世兩年九個月了,哈維爾竟不知!難道因貴為總統,他不僅遠離文學世界,甚至連如此重大的國際文學「事件」也無從獲知了?


我看著哈維爾,哈維爾則看著正緊張地不知怎麼應付「老闆」的兩位助理,哈維爾的目光嚴峻,顯然,他對助手們未能及時告知布羅茨基逝世的消息頗為惱火。可這兩位只知道政治世界的助理,一臉窘困,面面相覷,因為他們不僅不知道布羅茨基是誰,甚至搞不清楚「老闆」究竟和布羅茨基發生了什麼!在那已然僵住的氛圍中,哈維爾不得不用捷克語向他們解釋我們這一對話的來龍去脈。我看出哈維爾的窘迫,我不僅觸及了一個敏感、微妙的話題,而且將一個噩耗帶給了他。


我知道,哈維爾這些年病得很重,多次和死神擦身而過。就是在此刻,在他見我之時,我面對的仍是一位大病初癒、面龐浮腫、透著疲憊的哈維爾。


從1989年底到1999年那十年,哈維爾所經歷的幾乎都是政治。1996年一月,他那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妻子奧爾嘉(Olga Splichalov, 1933-1996)因患癌症逝世了。同時,他還要和他的政治對手、前總理克勞斯進行對於捷克未來的重大辯論。也許,他真的無暇關注文學世界裡發生的一切。況且,奧爾嘉竟是和布羅茨基同年同月過世的。


布羅茨基將詩視為人類良知最後的庇蔭


布羅茨基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天才,他在十四歲那年就厭倦了制式化的學校教育,從中學退學,之後便再也沒有去上學讀書。他是一位天性驕傲、專和統治者作對的倔頭。他痛恨謊言,也好修理世上那些自以為是的得勢者。他對文學有著絕對的標準,並將詩視為人類良知最後的庇蔭。他早年的詩作哀婉,孤立卓絕,沒有一絲雜音。1996年一月的某個深夜,他因心臟病突發,在已定居近二十年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逝世。那一年,他才五十六歲。


布羅茨基逝世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哀悼這位前蘇聯流亡詩人的唁電中,稱他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是繼普希金之後最偉大的俄羅斯詩人。」他稱前蘇聯共產黨政府將布羅茨基驅離祖國是「俄羅斯永遠的羞恥」。


避開你是因為「不方便」還是瞧不起?


在〈後共產主義的噩夢〉這篇演說一開頭,哈維爾說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他說:「記得曾有一段時間,我的朋友和故舊總會在街上避開我,雖然我自己從未那樣想過,但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把我看成他們的良心,如果停下來和我交談,就會感到不得不為自己沒有去反抗那個政權而道歉,要嘛,就要向我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那樣去做,抑或是以宣稱反抗無論如何也無濟於事來為自己辯護。對警察可能跟蹤我的恐懼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另一個原因,和我交談會使他們的處境變得複雜。與其如此,不如就不走近我。這樣既可以省去不愉快的對話,同時也避免了可能隨之而來的迫害。


「簡單地說,我成了這些朋友的一種不方便,而對於不便最好避開為是。幾十年來,民主世界最主要的噩夢是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雪崩般坍塌三年後的今天,另一個噩夢──後共產主義──似乎已取而代之……」


正是這個小故事,和哈維爾推導出來的結論,觸動了敏銳的布羅茨基,看得出來,布羅茨基已對哈維爾關注多年,他讀出了這篇演講裡有著某種政治家或政客慣用的、帶著取悅大眾味道的「寬宏大量」。布羅茨基當即寫下一封洋洋灑灑、誠懇但不乏譏誚的公開信,那是一封不僅寫給總統,也是寫給作家同行,甚至是寫給同在極權制度下坐牢的獄友哈維爾的信,布羅茨基寫道:「在我看來,總統先生,你那出名的禮貌,在這裡,似乎沒有為你的事後聰明帶來多少益處,你真的敢肯定人們當時迴避你,僅僅是因為出於尷尬和擔憂──潛在的迫害,而不是因為他們想到那個制度表面上的穩定而瞧不起你?你真的敢肯定他們之中沒有人把你當成一個被監視的、厄運將臨的人,在這樣一個人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是愚蠢的嗎?……難道你沒有想像過他們在黃昏時分對他們的妻子說:『我今天在街上看到哈維爾。這下夠他受的了。』抑或,難道是我誤解了捷克人的個性?」


哈維爾一讀到《紐約書評》轉寄來的布羅茨基的公開信後,立即在《紐約書評》上向布羅茨基回覆了一封短信,信中亦不乏反唇相譏。他說:「由於你的道德力量和才能,你和其他相對來說僅僅是一小批的作家,接下了俄羅斯十九世紀偉大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以及少數幾個不可壓抑的藝術家的工作。你嚮往自由,而且你贏得了。當你的親密或疏遠的朋友看到你為那種勝利付出代價而離開他們走向監獄,他們很有可能會說,他們一點也沒有感到正處於自由所帶來的不方便和危險中。說不定他們還由此而獲得了某種見不得人的滿足哩。」


哈維爾跟我在關於他和布羅茨基論戰這個話題上的交談是這樣結束的,哈維爾告訴我:「其中有討論到本質意義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可是那次的討論並不成功,混亂了,我不把它當作我思想和著作中輝煌的部分。」


一個能量的噴泉,誠實的噴泉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布拉格夏末,我和哈維爾交談時涉及的範圍廣泛。他像是一位和藹的長者,我感受著他的靦腆、輕鬆和幽默感,也看到了他獲知布羅茨基逝世後的震驚和困惑。當然,他那敏感、深思熟慮的政治家式反應,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理解哈維爾的遺憾,我從他們的討論中深受啟發,並由此引發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作為總統的哈維爾和作為劇作家、作為一個異議分子的哈維爾之間差異頗大。對於怎樣看待人、人心和人性?作為作家的布羅茨基和已是總統的哈維爾看待問題的視角顯然不同。哈維爾本不是一個喜歡取悅大眾的人,但哈維爾寫這篇演講時面對的恰恰是大眾,正如布羅茨基在公開信中所說:「有些事是隨著講壇而來的,不過我們應該抵制它……」作為總統的哈維爾顯然不可能將捷克人在專制時代的墮落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示。更不可能不留情面地用文字「拷問」那些當年躲著他的老熟人或認得他的布拉格市民。


而布羅茨基不是這樣,他昂著頭、目光犀利,甚至目中無人。但他無的是平庸,是那些缺乏節制、文字氾濫的作家,以及取悅大眾的政客。多年來,我始終無法忘記他的那句名言︰「時間只能使邪惡升值。」就像1998年秋天,愛爾蘭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奚尼(Seamus Heaney)對我談起布羅茨基時令我動容的說法:「我真的很懷念他。當你在約瑟夫‧布羅茨基面前,首先你感到你是在接近一個能量的噴泉,其次是一個誠實的噴泉。他從不害怕講真話。但你也是在一個傲慢的噴泉邊,但這不要緊,沒什麼。」


哈維爾並未喪失反省的能力


哈維爾戲劇性的一生確是傳奇。他成名頗早,三十多歲便已是獲得歐美戲劇界注目的捷克劇作家。1977年,他參與起草了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也受到舉世注目的捷克人權文獻《七七憲章》,並成為此一人權運動的發言人。他飽受共產黨政權的懲罰和摧殘,曾多次入獄。1989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他領導了捷克斯洛伐克那場迫使共產黨交出政權、溫和如「天鵝絨」般的革命,在近百萬人民聚集在布拉格的溫斯萊斯廣場,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高喊︰「還給我們吧!政府」、「共產黨,下台」的呼聲中,在近百萬人民的歡呼和叫喊:「哈維爾,哈維爾」、「哈維爾,當選」、「哈維爾,總統」中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總統及後來的捷克共和國總統。所以,他在西方世界曾有著英雄、聖徒般的光環,被自己反諷地形容為︰「一個奉善良之命的男孩,以頭部撞擊一座被邪惡之王居住的城堡,直至城牆倒塌,他自己即成了國王,進而英明統治了許多年。」的神話。


哈維爾尚未昏庸,也未喪失自我反省的能力。總統卸任前,哈維爾在紐約市立大學學生中心發表演說〈政治,再見!〉,他清醒地告訴世人:「這一切其實是命運對我投下的殘酷陷阱。因為,我的確是在一夜之間被彈進神話世界,然後,在接下來回到地上的幾年中,更清楚了解到神話只是人類現實的投射,以及世界的構造絕對不像神話那樣。於是,在從未嘗試成為神話國王,並發現自己確實在歷史的意外中被逼上這個位置之餘,我並未能免於從令人興奮的革命世界摔落到官僚例行公事的痛苦。」


對於善好沉思的人,這一直指人心和人性的筆戰彌足珍貴。而且意猶未盡,可隨著布羅茨基的逝去,已成永遠的遺憾。



●本文收錄於近日由新銳文創出版的貝嶺新書《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在六月中旬,奶奶過世的前一星期,埔里基督教醫院PLCH的「長照」看護阿姨說她的兒子參與魏德盛導演「賽德克.巴萊」電影的演出,語氣裡帶有驕傲,不時與兒子討論預售票的購買情形,似乎有一種氣氛正朝某種情感「集結」,果然蔚為一股風潮。


從看護阿姨的口中了解演員對魏導打從心底的佩服,與拍攝過程中一一克服困難之後所生的情感。彷彿他們都是歷史中的人物,用表演這個形式,讓自己,讓全民了解祖靈的精神。


多年前,我參加公所的活動,聚餐時每人獲贈一枚面額20元的多角型紀念幣,銅金色的圖案正面是莫那魯道的浮雕。國家是用這種方式紀念這歷史鏡頭的,魏導可能也有這枚硬幣,他以一個同樣是外族人的眼光,卻看到不同的風景。他具有某種並非直視的穿透力,運用拍電影的才華與功力,偕同素人演員們,召喚所有生靈,一步一印地朝向他更大包容力的夢想前進。


埔里僅有的一家二輪片戲院,在街上許多店面張貼9月9日太陽旗,9月2?日彩虹橋的廣告,不禁令人產生疑惑,難道山明戲院在為了這部片也要變成首輪電影院了?!這真是教人訝異的現象。


埔里盆地居住著不同族群的人,包括閩南人、客家人、平埔族人和原住民(主要為泰雅、賽德克和布農族),平日放眼望去,你看不出他們的個別差異,人們的生活中也聽不到關於不同族群的討論,但是文化的力量,卻默默在延續、成長、蘊釀--藉由魏導的夢,以大眾習慣的表達型式(電影),如愛蘭蓮蕉井裡的泉水般匯聚,情感逐漸發酵,在作品正式上映之前,就讓我們聞到酒香了。


ps.以上打字,將腦海流動的想法直接從指尖輸出,未曾修改。


 


 


以下節錄今日新聞稿供參--


破影史紀錄!全台超過9成戲院將同步放映「賽德克‧巴萊」


 之一、

2011/09/05 11:46 江昭倫



力挺國片「賽德克‧巴萊」成了全民運動!電影公司5日表示,全台超過9成戲院將同步放映魏德聖執導的新片「賽德克‧巴萊」,這個數字打破台灣影史紀錄,即使是好萊塢強片都從來沒有在台灣有享受過如此尊榮待遇,堪稱另類台灣榮耀!



魏德聖導演執導的國片「賽德克‧巴萊」上集「太陽旗」即將在9月9日上映,這部描寫霧社事件的史詩電影獲得全台灣各界全力相挺,不僅企業包場踴躍,電影預售票也已經衝破新台幣4,200萬。



不只如此,電影公司透露,全台灣共有67家、將近9成9的戲院將同步放映「賽德克巴萊」,光是拷貝支數就多達358支,超越「變形金剛3」,也創下台灣戲院史上放映家數及拷貝數最多紀錄,表達力挺「賽德克‧巴萊」態度。



近日,「賽德克‧巴萊」在國內外首映會與試片都獲得極大迴響與好評,監製吳宇森盛讚魏德聖拍出了台灣被忽略的一段重要歷史,即使本身不是原住民,卻可以真實拍攝原住民的感受,相當不容易。吳宇森說:『(原音)看得出一個導演,他能夠拍出一個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語言,還有那些演員不是我們一般所看到的一些所謂明星或是大牌,他做為一個不是同一個文化背景、不是同一個種族的一個導演來講呢,他所拍出來的東西你不會感覺到好像一個外國人在拍一個外國故事,而是你看了以後你會覺得,這個導演好像在講他心裡面的故事。』



魏德聖強調,他並不是要拍一部仇恨的故事,而是從一個「信仰」角度去看過去這段歷史。他說:『(原音)一個信仰彩虹的族群跟一個信仰太陽的族群,他們在台灣的山區裡遭遇了,他們彼此為了彼此的信仰而戰,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魏德聖說,這不是一部為了爭取身體自由的傳統電影,而是一部為了爭取靈魂自由的英雄主義電影,希望讓大家看到不同文化衝擊下,屬於原住民的勇士驕傲。


之二、


眼淚與鮮血 場記訴《賽德克》幕後心酸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綜合報導】在尖石上奔跑摔傷、被山豬攻擊血流如注,這是《賽德克‧巴萊》幕後工作人員拍攝時的驚悚過程,卻鮮為人知。在昨晚的首映會上,電影公司特別請來場記和側記分享幕後甘苦,並提到最後一場戲中,工作人員受山豬攻擊造成臉部動脈撕裂的慘痛記憶,在場人士無不動容。



昨晚《賽德克‧巴萊》在凱道風光首映,現場冠蓋雲集,但一反官員和名導率先致詞的規矩,改由場記和側記朗讀殺青日的工作日誌,句句寫實,道出這部鉅片背後的辛酸血淚。



「歷經240個工作天,遭受許多質疑與不相信,闖過一個又一個差點走不出來的難關,9月4日晚上10點,我們臉上映著拍CG素材藍幕反照的光,在陰陰綠綠的阿榮片廠攝影棚內,大喊「殺青了!」。短短幾句,場記在首映會中用感性口吻將劇組期待殺青的心情,寫實地描述出來。



「然而,殺青後的現場氣氛有些詭譎,公司沒有開香檳或任何慶祝儀式,因為不久前,當大伙將山豬安置在藍幕圍欄時,安全組魏大哥竟被山豬反咬,血流如注,現場一片緊急,送醫後不久得知,因為咬斷神經,幾個小時後,得進手術房開刀。」



「10個月的酸甜苦辣,三言兩語也說不完。記者會上的風光、歡笑背後,是多少人的眼淚、鮮血;在充滿咬人貓、利刺黃藤、尖銳碎石、毒蛇的草叢裡奔跑、摔跤;在公學校一片廝殺混仗當中,多少人重摔在沙石操場上,磨破四肢、手掌;在馬赫坡,在霧社街...」



念到此,場記的聲音已有些顫抖,在場人士也默然傾聽,成為首映會熱鬧氣氛下的唯一黯然,搭配一旁投影機播放的劇組側拍照片,彩色中帶著黑白,笑容中留著未乾的淚痕,也讓更多人看見華麗風光後的血淚交織。




圖:林口片場


之三、


填詞化身祖靈 魏導反思殺戮對的嗎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9/07 05:30 江芷稜/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江芷稜/台北報導】



導演史詩鉅作《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煞費苦心,深入研究霧社事件,還自創歌詞,化身祖靈身分,搭配古調吟唱,反問原住民殺戮是對的嗎?充滿心疼憐憫,還原歷史時不忘反思屠殺意義,這點讓吳宇森佩服,稱讚他認真,對土地感情濃厚。



不走可憐路線



3年前《海角七號》發原聲帶,版權問題談不攏,作詞人嚴云農炮轟豐華唱片要求免付版稅,不過原聲帶大賣,雙方合作愉快,魏德聖日前上《張大春泡新聞》電台節目,暢談原聲帶的誕生就是豐華牽線,認識新加坡大師何國傑,創造史詩般壯闊配樂。



魏導說,今年2月找何合作,想以管弦樂表達電影情緒,但5月他到新加坡聽作品時愣住了,「不是我要的,兩人都僵在那裡。」在他眼裡,賽德克族透過屠殺化解仇恨,唯有跨過彩虹橋才能跟祖靈相聚勇士視死如歸,是豪邁浪漫的,「我不要淒美、悲壯的音樂,聽來太可憐,我要勇士踩踏土地的聲音。」對方想很久答應重做,1個月後符合他的需求。



他創作歌詞用祖靈方式說話,搭配霧社屠殺畫面,讓優美旋律減少恐懼感。



父子合唱噴淚



錄原聲帶時,他聽了兩、三首就受不住,「我不太敢聽,聽到莫那魯道父子合唱那段,不斷擦眼淚。」他說:「男人的浪漫是在現實生活冒險。女生比較屈服於生活現實面。雖然很多戰爭場面,但真正觸動人心的都是女人出場的時候。我看最後馬紅(莫那魯道之女,溫嵐飾)那場戲流淚,因為我了解她後來的遭遇,她老了常常哭泣、鬧自殺。」



 


之四、


(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洛杉磯5日專電)「賽德克.巴萊」旋風席捲全台,美國「好萊塢日報」也刊登專文介紹,盛讚導演魏德聖與演員的才華洋溢,尤其對賽德克婦女集體自縊的片段,更令人印象深刻。


好萊塢日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網站,以「台灣傳奇片述說原住民在1930年代日據時期,幾乎遭日本殖民者屠殺殆盡的真實故事」為題,撰文介紹「賽德克.巴萊」。



這篇文章是以在威尼斯影展上映的兩個半小時版「賽德克.巴萊」為評,文中一開始就強調,在觀看這部台灣鉅片時,會非常震撼。



文章指出,「賽德克.巴萊」講述1930年代台灣為日本殖民地,日軍幾乎將原住民屠殺殆盡的真實故事。而原住民在莫那魯道領導下反叛,劇中有一連串嚴厲的徒手戰鬥情景。



此外,文章也提到,雖然全劇幾乎充滿了屠殺的場景,劇中最能呈現導演魏德聖理念的一幕,卻是較安靜的:當賽德克族女人為了不成為丈夫戰士們的負擔,集體自縊,而日本與賽德克人聯姻家庭的死亡,也令人動容。



文章提到,全劇取景於如阿凡達般令人著迷的奇萊山雨林美景,有瀑布、彩虹、小徑、巨木等;同時還有不少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演出,例如扮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以及扮演少年戰士的林源傑,而演員們的刺青、服飾與歌舞等,也都忠實地呈現歷史。



之五、


作家彭蕙仙在觀賞首映後便在部落格分享長篇心得。她表示,最令她感動的是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兩人在性格與行事上的舖陳。此外,魏導也充分展現對歷史的寬容,呈現不同人在面對不同處境時的難處,發人深省。


《九降風》與《星空》導演林書宇,昨晚也帶著《星空》小童星一起出席《賽》片首映會,他受訪時表示,魏導不妥協的意志力在本片表露無遺,深深震撼每一位電影工作者。他認為,在國片拍攝機制不健全的現今,能做出這樣的作品非常不容易,特別對幕後百位工作人員犧牲奉獻的精神深表感動。



林書宇還特別推崇魏導的收尾功力,他說,賽片除了場景浩大,叢林中的戰爭場面調度高超外,劇情累積的能量更是驚人。結尾在公學校裡的畫面「令人揪心」,他盛讚此片的演員功力和鏡頭語言沒話說,「讓人非常期待下集!」


影評人胡天蘭觀賞後也推崇備至,她說,這部片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素人演員都很用心,毫不匠氣,她特別稱讚少年莫那魯道表現感人。胡天蘭也指出,看此片時會不自覺與戲中人同仇敵愾、哀戚與共,她提醒想看《賽》片的民眾一定要記得帶手帕擦淚。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罰狗仔跟拍 大法官:不違憲



記者王文玲/台北報導/聯合報



攸關新聞自由與名人隱私權的大法官第六八九號解釋,昨天出爐。大法官認為,社會秩序維護法「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經勸阻不聽可予處罰」的規定不違憲,這號解釋並為記者合理的跟追採訪行為劃出界限。


大法官明確指出,新聞記者跟追採訪的事務,如果是社會大眾所關切、具有公益性、新聞價值,且依社會通念所能容忍,就具正當理由,不在處罰之列。



本案是第一件記者因為跟拍採訪,被裁罰而聲請釋憲;也是第一件明白揭示,新聞自由受憲法保障的解釋。


被稱為「狗仔跟拍釋憲」的六八九號大法官解釋,更將新聞自由保障的範圍,從新聞機構的採訪記者,擴充到公民記者的一般人;只要是為提供大眾具有新聞價值的資訊,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而採訪,都受到保障


社維法第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正當理由跟追,經勸阻不聽,可處三千元以下罰鍰或申誡。


蘋果日報記者王煒博為採訪名模孫正華與神通集團苗華斌的結婚消息,整日跟拍兩人,苗報案,警方對王開罰一千五百元。王不服,向法院異議不成,聲請釋憲,主張新聞自由與工作權受限。


解釋指出,社維法的相關規定,是在保護個人行動自由、免於身心傷害的身體權、在公共場域可以合理期待不受侵擾的自由,及個人的資料自主權。個人即使身處公共場域,也享有這些權利的保障。


解釋闡明,法律保護個人在公共場合,享有不被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接近的權利;個人參與社會生活,在合理範圍應相互容忍,超過可容忍範圍的干擾,才有限制必要。


大法官指出,憲法保障的個人自由及新聞採訪自由,都非絕對可以用法律及授權命令加以限制


司法院秘書長林錦芳指出,本件解釋只對記者採訪行為作解釋,不及於徵信社的跟追行為。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明的衝突」是21世紀人類宿命?



社論/經濟日報



722日挪威首都奧斯陸與鄰近的烏托亞島發生的爆炸與槍擊事件,造成逾百人死傷,震驚全球。


疑犯是一個32歲的挪威人布雷維克,被捕後承認他開槍殺人和進行炸彈襲擊,但否認這是犯了罪;他說他的作為雖然殘忍,但卻是「必須」的,指這樣才能為國家帶來改革;他強烈反移民、反伊斯蘭教、反多元文化;他認為當前的世界政治已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進化為「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之爭,認為多元文化主義移民政策的結果將摧毀「民族國家」和基督教文明


真相幾乎已相當清楚了,就是「文明的衝突」!這是上個世紀末(199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提出的概念。杭廷頓在20世紀末預言的「文明的衝突」,一進入21世紀就獲得驗證:911的恐怖攻擊。恐怖攻擊是穆斯林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襲擊,反恐則是後者對前者的反擊(當年美國總統布希脫口而出「新十字軍東征」,旋即改口)。在相當程度上,1995年發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由美國青年麥克維犯下的「聯邦大樓爆炸案」,以及這次布雷維克的行動,還有近年來在歐美各國頻繁出現的一些極右組織,何嘗不都是一些「新十字軍東征」的概念。



從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看,2001911或許可以被視為一個分界點,之前的20世紀,主潮流是全球化;之後的21世紀,全球化的大潮流中開始出現了反全球化的逆流


人類20世紀的全球化進程,說到底就是一個「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個進程來之不易,有布列敦森林體制的貢獻,也有由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引領眾多計畫經濟體制國家紛紛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功勞,更有網絡革命帶來的推波助瀾效應。當市場經濟從個別國家向外擴展延伸,覆蓋到一個更大的區域(即區域化),甚至是全球範圍(即全球化)時,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優點,如優化配置、優勝劣汰、優勢互補等,也就從一個國家逐漸擴大到了整個地球,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全球經濟在20世紀末享受了一段長期的低通膨、高成長,正是全球化帶來的紅利


但有道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全球化帶來的福,並不能掩蓋全球化埋下的禍。市場經濟的優點既然可以從一個國家之內,向外擴展延伸到整個地球,市場經濟的缺點,當然也一定一個不少地從一個國家延伸到全球。市場經濟的缺點包括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區域發展的失衡局部地區失業的增加,以及許多類似環境破壞等所謂「外部不經濟」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國之內,通常還可以通過國家治理來解決,但如今因為全球化而延伸到了國際之間,目前看來卻缺乏一些有效的國際機制來妥善處理,例如全球氣候問題南北差距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等。


不僅如此,一個過去通常在一個國家(尤其是所謂單一民族、單一宗教的「民族國家」)之內,即使是市場經濟下也未必存在,或即使存在也未必就很嚴重的多元文化及多元信仰的文明衝突問題,如今卻極有可能在一個持續全球化進程的國際社會中出現,並形成爆炸性的威脅。


近年來歐美各地頻繁出現的極右傾向,以及相關極右政黨得票及議會席次的普遍增加,反映的就是那些在地民族對外來移民所帶來的令他們產生諸多不滿的「反制」,溫和一點的,就像法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在公共場合穿著蒙面伊斯蘭袍子的法律,激進的,就是各種國際的及本土的恐怖行為了。


「文明的衝突」難道因此就是人類新世紀的宿命?當然無人接受。該怎麼辦?全球人類恐怕需要的是一種深切的文明的反省道德的反思行動的再出發。否則,人類就不配享有全球化。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