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朋友S的父母早逝祖母還健在,目前正面臨必須申請外籍看護工照顧長輩的狀況,經常對其他兄姊表示他生活壓力很大,要工作沒時間為理由鮮少回家鄉探視生病的長輩,也幾乎從不過問長輩的病情……久而久之讓人有消極、缺乏責任感的印象。客觀分析他的處境,長輩以財力資助讓他不用負擔房貸也無車貸,兩夫妻養一個幼稚園的小孩,這樣的經濟壓力已經讓他喘不過氣來了。於是告訴他朋友T的故事。

T是我國小同學,他是已離婚的更生人,獨力扶養三個國小學齡的女孩。他發現唯有反省過去、珍惜現在、踏實走向未來才有出路。小女兒雨晴問他:爸爸以前那麼壞為什麼現在不壞了?「因為妳們啊,所以爸爸愛妳!就像妳出生,爸爸意識到就在那個時刻起,一切終將雨過天晴……。所以雨晴成為妳的名字。」我看到眼前的同學,因為對宗教核心價值的理解,做由衷的皈依之後,產生莫名莊嚴的力量,支持他走過職場環境的不公平待遇和人們對更生人打從心底的畏懼與歧視、度過七天只喝白開水,將糧食留給女兒們、度過每一天自己的心理障礙,動心忍性地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並創造人間的溫情。

 

 

 

S聽到同學的故事之後,只是平淡地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無法一概而論。

 

的確,就在此時,另一位朋友W的狀況,她面臨丈夫外遇的情境,經過兩年之後告訴我,她決定分居一陣子看看……。一個人照顧兩個國、高中小孩的生活,變成了「類單親」的生活模式。這些日子以來,她憤怒地發洩所有的情緒,用宗教的道德標準來攻擊先生的不軌行為,不論在誰的面前,都令男人為之難堪;另一方面卻又害怕失去先生的愛,總是不斷向男人詢問他的想法和「小三」的想法──無非是想知道他到底比較愛誰?但又不相信他的答案。每天不斷回憶對方說過的話,斷章取義式的只選擇負面的意思來再三刺傷自己的心……。面對問題變得不知所措,一面怨恨又一面自責的矛盾心理,態度搖擺、舉棋不定。分居這件事,動機只是為了讓男人去比較兩者的不同,希望對方能因此回心轉意。在理性的局外人看來,她深受打擊,嚴重缺乏自信。

 

 

 

從三位朋友的語意中,我讀到如下的訊息:

 

W:「他的行為讓我非常憤怒,難道我不可以生氣嗎?」──其實她想說的是責任不在我,是別人(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緒;

 

S總是抱怨:「我沒時間」──這表示:又是環境(外力)控制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

 

W常常說:「我不得不如此。」──意思是,那是迫於他人的壓力,我無奈地選擇服從。

 

S面對別人對他的責難,最後表白說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是在說,我已經無法改變自己了。

 

語言會下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思想,也會如實地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與他們不同的T同學,總是在言語中表達出從自身去理解別人的世界,並賦予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喜歡這樣想:凡事有結果必有其原因,我必須坦然接受過去的因所造成現在的結果,同時重新再種下善的因,並努力栽培它,好在未來歡笑收穫。

 

他常常觀想若心中的神(佛菩薩)面臨同樣這件事時,祂們會怎麼想、怎樣做?將自己的身、語、意全然付託給心中最高的精神象徵,向上調整自己處事的心情,保持清淨的心來看待眼前的世界,活出自信。

 

他不僅看到過去的自己,原來像個刺蝟一樣,為了孩子的成長,現在必須懺悔前衍,更要力求改變!再不能只是活在自己的遭遇之中以為這就是全世界!學習從反省裡看到人事物的「相對關係」,感受人事物的運行軌跡,面對現在並預測未來可能的危機,事先避免問題的發生……。於是他能創造自己的奇蹟:戒毒、戒菸,甚至為了瞭解慈悲的真義,他不吃肉。

 

 

 

同樣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拿高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或持清淨的規範來反省自己,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心境。如果S在聽到T朋友的故事時,能做正向的解讀:他的經濟壓力比我大很多,以更生人的條件尋找工作的機會遠不如一般人,他是如何突破這些現實情狀,而還能經營屬於自己的小小幸福呢?告訴自己:「我想要」去了解他的心路歷程、「我打算」獲取其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可以」提升心理素質來承受壓力面對未來;同理言之,如果W姊也能對自己說:「我願意」停來看看先生外遇的因果關係,回顧現況歷史的軌跡,事實背後的來歷,是否自己也有部分責任?聽聽丈夫是否曾經對她表示需要做的什麼重要事項,一直被忽視?「我嘗試」以同理心來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宏觀地看待所有當事者(包括自己)的處境……,我們相信她應該比現在更能周延思考。

 

 

 

不同的因應態度,往往決定了事情發展的方向。一個人的思考方式,直接顯露成行為,而行為形成習慣,習慣造就個性,個性決定他的命運。所以,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其意義不僅限於主動的心態形成的決定推動了事情的進展,同時意味著必須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在面對難題時,做有意識的、負責任的決擇,勇敢面對人生。

 

 

 

也許你會說,世間不是每件事都要自己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由自己來主導。所以,在選擇積極態度的同時,還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記得李開復先生常說過的那句話: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也有人會說,你又不是我,一旦面臨不可改變的事情,我是如此感受到無可奈何的絕望與失落!

 

 

 

不禁使我想起一則真實故事: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二次大戰其間他在納粹集中營裡經歷一段悲慘的歲月。有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忽然意識到一種全新的感受,這股超越肉體束縛之外的精神力量,即是人類的精神和獨立意志的力量!他將此感受命名為「人類終極的自由」。換句話說,具有獨立意志的人,對外界環境的任何刺激,可以自由選擇回應的方法。

 

 

 

或許有時感覺是那麼悲傷,歲月還有很深的迷惘,沒有人能告訴我們下一步要怎麼做比較好,也不無法事先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難題。但只要確信人人內心在每個當下都有「自覺」存在的天賦(本能)。……行筆至此,我迫切地想要分享前述弗蘭克先生在獄中從自己身上總結出人類擁有的四大天賦:一.價值觀:能指明方向;二、想像力:能超出現實之外;三、有良知:能分辨是非善惡;四、更有獨立意志:能夠不被外力影響,自覺行事。

 

 

 

    身為你們的朋友,我聽到你們的故事,也看到你們自己看不見的問題。如果原本不相關的人們願意放下「無明」和「我執」,走出習慣於自我的世界,譬如向專家諮詢機構請求協助,或透過共同信任的朋友,作正向縱橫的連結(觀點分享及資源共享等),應可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彼此的不足。其實可以從別人的身上獲得啟示,冾如我現在懇切所寫的文字、所說的話,嘗試著讓角落裡偶爾脆弱無助的心靈,自此關心的點(point)開始擴張形成支持的網絡。

 

 

 

 

 

 

 

  延伸閱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6/16/200521_135967452.shtml

 

 

arrow
arrow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