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之前,父親寫給母親的情書,她們深深相愛著……。



 


收信快樂


Maggic來電,詢問奶奶的紀念光碟後製完成時要用寄的,還是她親自送來?「我很喜歡去你們家」她是副總的助理,而禮儀師CYC也說過同樣的話。我說,不敢麻煩您,如果不影響您工作的話,竭誠歡迎!後來她說公司有事實在走不開,只得郵寄。光碟兩份,並檢還當時提供製作用的舊照片資料。一封信函代表一場向親人肉身告別的祭奠,結束了。


已然經過一年,我仍不敢開啟。為什麼不忍再觀看永別離的現場錄影。這就是人生的苦處,飲盡微醉難醒,愛緣不斷,又復受生。蔣先生說因為情愛繫縛,又重新得到一個身體。情愛有很多種,親情、友情和愛情等等,身體有更多樣貌,天道、阿修羅、人、畜生(胎卵濕化四生)。幸而佛法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但 世尊預示佛法也有滅度的一天,後後五百歲進入「鬥爭堅固」時期,據聞現存佛經典籍的消逝從《楞嚴經》開始。經典的逸失,可能並非在於找不到文字記載,而是手捧著智慧語言的人類,再也無人相信、更進而發出衷心的願望依經而行,人們再也看不懂經文意涵,從此輪迴不知歸期,直到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才有機會不再為廣義的情感所困。


國小同學CCL邀請我去他家,原來是讓我看小學四年級時寄給他的信,他說睽違多年以後重讀童年時光,眼淚直流。這次我不能自主選擇是否開啟光陰的信封,隨著字句走入已經泛黃的記憶,我看見過去那位信中處處為同學著想的小孩,眼前流過溫熱的泉水,我喜歡那樣單純的心靈,好久不見!我還記得是你,小朋友你認得未來的我嗎?他的文字線條是認真的,洗滌撫觸著我身處在現今魚龍百變的社會裡逐漸世故的風塵的臉,今天慢慢恢復純粹的容顏。


信件有時用言語的型式發送,YWS說:「你喜歡我嗎?」聽到這裡,在眼神空白之地快速搜尋相關資訊(外在不差、心智尚待觀察、價值觀普通、互動尚可、誠懇度夠,欲求太多、年紀太小……排出適當順序),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亨利先生所言的「有限理性」,從過去到現在的綜合判斷,回應出最合宜且符合前瞻性的答案。也許對方的意思是她喜歡我?其實我最想知道的是,這封信從哪裡寄發出來的?太匆匆寄發的信紙往往忘了留地址,由於無法尋索來處,日後才會覺得人心善變。既然人心如此難測,凡事應該反求諸己,我必須時時知道自己的信,從何處寫就又寄往哪裡去?弘一大師(李叔同)說「文能感人」,大概是從「這箇」地方寄出的信才能一路保持溫暖地送達收件人。


喔,有的信沒有寫收件人。我跟某課長說其實自己一點都不眷戀這個職位,覺得她的工作反而比較單純……她聽了眼睛為之一亮,竟說要跟我互換,並一再確認我的意願。教人匪疑所思的是能夠以部換課嗎?而且我們彼此之間根本沒有人事權,閱讀著這段對話的訊息,竟感到一絲寒涼。但我總能看出她的特質,運用成為正面的力量,在安全地帶與人為善。


還有一種信,是顆墓地裡的石頭。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應該將這段放在筆記本「懸頁」。


十幾年前師兄的母親往生,請地理師尋找合適的墓地,原在甲地,但師兄覺得該地的位置令人感到不甚舒適,堅持另覓別地。就在距離甲地二公里之遙,前有良田如鏡,後靠青山蓊鬱,清風仙逸,正是此處。但地理師不肯,師兄說這是母親自己選的,不信你將羅盤拿來試試看,結果羅盤一動也不動地像是被釘死了,這才遂了往生者的願。


挖掘墓地過程,發現一顆不沾染泥土的石頭,形似陸龜甲殼、約莫雙手合掌大小,置放在掌心感覺到間歇的震動,據師兄說頂端有時浮現文字(後經了解先後浮現不同文字),眾人問師兄到底是哪些文字?微笑未答,也許是與在場大眾的因緣無關,為了避免大家執著和誤解,除非你自行去找其他看得到這類文字的人,才能解開謎底。但可能屆時已過了時機,例如石頭離開當地且時間久遠,至今已無感應。修養首重心念,改毛病去脾氣,而非依靠摸不著邊際的外力。


受到現代科學教育的我們,習慣排斥神秘的事物,但如果我們不能證明其中非真,就不能太主觀的認為它一定是虛假的。教科書上的邏輯,代表當代主政者對未來教育的形塑,請來賽先生指導學子,罷黜百家獨尊科學,然而君不見歷屆元首,哪一個身旁沒有演算時局變化的國師。記得過去曾經和一位醫學博士朋友辯論,我平靜地回答他的反駁:你可以認為岸邊的白楊樹是真實的,但是不能說水裡的白楊樹是虛幻的。


對我而言,信件的寄送需確認合於「本意」才能傳送,收到別人來信,也要適時回到「本處」去反應。猶如一國,明君在位才有良臣,若臣雖忠,然君不明,依舊不利於百姓。一身才華,像是擁有能力很好且又忠心耿耿的文武官員,如果我不能作主,交給長年生活在深宮內院的皇后去決策,以太強的自尊心處世,遷怒任性於民,則生靈塗炭矣。我的好朋友說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換言之,如果時時留心意念發出去之後,回到本處(《金剛經》:如是我聞……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復由衷感發一切相應的人事物,不辨對方從何處寄發的信函,皆收到非關善惡的深處,心存善念、感恩、懺悔和包容,收信時有著淡淡度過四季的輕安,這應該就是無疑的快樂(註1)。我預測此人,假以時日久久功純,發揮本性之良能,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這樣恆持守「信」的人於生死無懼!


 


Q.本意…比較能理解,但仍難掌握。


Q.但是,「本處」在哪裡?(歡迎討論!)


 


1:《金剛經》: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 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