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的巧克力傳奇(上)
 文字、攝影:魯志玉






生長在樹幹上的可可花相當嬌小,一簇約3~5朵

從授粉到果實成熟約需5~6個月的時間

在台灣,巧克力隨處可見,但絕大多數都是進口貨,或是業者進口巧克力磚,再配製出各式口味的巧克力。巧克力的原料為可可豆,而可可樹只生長在赤道南北20度的熱帶地區。縱跨熱帶和亞熱帶區域的台灣,有沒有可能從種植可可樹開始,生產可可豆,然後製造出純正台灣味的巧克力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前往屏東去尋找。 蓄著帥氣白鬍,十分有型的邱銘松先生帶領我們來到萬巒,參觀他的可可果園,揭開台灣巧克力傳奇的第一頁。

一眼望去,綠蔭連綿的可可林夾雜著稀疏的檳榔樹,和書中描述可可樹生長在熱帶雨林底層的景觀完全不同。邱先生解釋可可果園的前身就是檳榔園,但是栽種可可樹並不需要將檳榔樹完全剷除,因為還有幫可可樹遮陽擋風的效果呢!

可可樹是幹生花果的植物,在屏東的氣候條件下,以實生苗開始栽種2年後即可開花,3年後開始結果收成;一棵可可樹雖然有上千朵的可可花,卻只有約1%的花能長成果實。不過可可果在國外是一年兩收,但屏東卻可以在3~12月間連續採收多次,最棒的記錄是1棵可可樹一次採收就有75顆可可果,最大的可可果約1公斤。可可果內約有30~50顆種子,也就是用來製造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邱先生栽種可可樹已進入第8年,目前一甲地一年的收成約1噸可可豆,而可可樹產量最大是在樹齡12至13年時,所以屆時可可豆的產量將會相當可觀。

此時只見可可樹上果實纍纍,濃郁的熱帶氣味,讓老鼠也「凍未條」。邱先生苦笑說道「老鼠抓也抓不完」,去年被老鼠吃掉的可可果就超過100公斤。而每年颱風造成的根系受損,則是可可樹最大的殺手。

為了體會老鼠的心情,邱先生選了一顆成熟的可可果讓我們品嚐。一群人津津有味吃著白稠狀的果肉,只覺酸甜的滋味很像另一種熱帶水果-山竹。眾人正意猶未盡,邱先生卻要收回種子。這一顆顆不起眼的可可豆,在古代中美洲可是通行市面的貨幣,現在則是邱先生家族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十分珍貴。

沒想到,我們不必遠去熱帶美洲,也嚐得到台灣土地養出的可可滋味。如果可可豆是貨幣,可可果就是錢包;我們隨著邱先生,鑽出掛滿錢包和貨幣的可可果園,前往內埔,那個製造夢幻巧克力的所在。(待續)

※本文感謝邱銘松先生提供相關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