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滿意決策模型--


1.人只追求「滿意的」或「足夠好的」決策。


2.人並非是純粹理性的動物,而只是「意圖理性」而已,他嘗試到達理性的境界,但因受到個人能力及環境的限制,使他無法達到理性的境界,故人類理性為「有限理性」。


3.其假設如次:


(1)決定者對行動後果欠缺充分的知識,因每項行動除具有預期後果外,尚具有未預料到及不希望發生的後果。


(2)決定者因對備選方案未具有充分知識或無法獲得所需資訊,故作決定時,無法找出所有可能的備選方案,只好簡化備選方案的尋找過程,並選擇第一個可被接受的方案。


(3)即使決定者具有若干的備選方案,他也難以準確列出其優先順序。


 


二、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如果要選擇一個理性決策,應該瞭解……「主觀預期效用理論」


1.知道所有社會價值偏好,並權衡輕重


2.瞭解所有可資使用的政策方案。


3.知悉每一方案的所有後果


4.計算每一方案的成本利益的比率


5.選擇最具效率的政策方案。


 


三、行政行為決策的「過程」,應包括三種活動:


1.情報活動:觀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情況,深入了解後制定決策。


2.設計活動:基於情報結果,擬定與評估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與其中各種細節。


3.抉擇活動:基於設計活動所提出的各種方案,經研究後選擇一種以實施。


 


四、賽蒙(H.A.Simon)認為應將「主觀預期效用理論」的全知觀點,予以揚棄,而以人類事務實際的「有限理性」取代之。


有限理性有兩種方式,可使我們臻於「夠好」的滿意決策……


1.行為模式:


(1)理性決策會考慮:


a.不可能涵蓋生命領域的全部選擇,只是考慮幾個特殊問題罷了。


 b.不可能詳細規畫細節,以及設定方案的概率分配。


 c.注意力只會關注特定價值,而忽略其他。


 d.只要找到相關的價值,就會作成決策。


(2)以行為模式所言的「理性」,不是去達成最佳化的結果,而是植基於方案的優先順序考慮,並靠下列三種機能的發揮:


a.以專注的時間,集中注意力。


b.有形成方案的能力。


 c.對環境(相關事實)有推理能力。


 


2.直覺模式:


假定人類作正確決策的成就來自於我們良好的直覺或正確的判斷。亦即人類有時基於問題解決的那一瞬間,領悟到不同強度的「aha」經驗。


 


3.此兩種模式並非互相衝突的,在多數的問題情境下,需要直覺與探究互為呼應,以提出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